阿拉斯加出现空中对峙,图95轰炸机突防,美军处于战略被动
阿拉斯加上空又热闹了。
北美防空司令部确认,俄军派了两架图95战略轰炸机,外带两架苏35护航战机,直接冲到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这样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巡航摆拍,而是一个具备实战意义的核打击编队,图95负责发射巡航导弹,苏35则在旁边拦截和护航。
这不是常见的“亮亮旗”巡航。
俄军的飞行频次明显增加,动作比过去更熟练、更高效,像是在演练一套随时能实战的流程。以前紧张度没这么高的时候,双方在这里对峙的次数不多,俄军只是维持核威慑的最低要求,现在显然不满足于最低标准了。
美军的反应也很直接。
多架F22紧急升空,E-3预警机也加入,一波防空力量在阿拉斯加集结。F22直接靠近轰炸机飞行,距离近到双方飞行员能清晰看见彼此。苏35和F22之间形成近距离对峙,这种情况,航空史上曾经出过意外,小小的操作失误或者突然的气流变化,都可能导致碰撞。
从动用大型预警机这点来看,美军确实开始增强阿拉斯加方向的防空力量。
这也隐含着一个现实,美俄在这一方向的对抗烈度正在上升,不仅是象征性动作,而是真刀真枪地盯对方。阿拉斯加因为海峡另一边就是俄罗斯远东,一直是天然的对峙空域,也是双方战略角力的一部分。
事情要放到更大的背景才能看清楚。
从川普时期派遣两艘核潜艇参与对俄威慑,到现在俄军和北约在东欧的肉搏,美俄的较量早就不局限在陆地战场。俄乌冲突外溢成了北约和俄军的对抗,美军则直接参与,这一整套博弈正在全球多个点位同步发生。
问题是,美军在阿拉斯加这个方向,并不处于优势。
F22的数量有限,而且服役时间已经接近寿命极限,机械故障概率只会越来越高。F35虽然先进,但它的设计目标不是空中优势战机,在与苏35或者未来的俄制机型对峙时,性能差距很难弥补。这就意味着,美军想要形成长期有效的高空拦截能力,非常吃力。
俄军的做法其实很有针对性。
派出核打击编队,不去打实战,而是在美军的家门口不断刷存在感,既练兵也逼对手耗资源。对美军来说,这意味着必须保持足够的防空值班力量,而这套班底对硬件和飞行员都是消耗。
这种近距离的空中对峙,本质上也是一种心理战。
飞行员在几百米的距离互相盯着,随时保持反应状态,这种压力不是几分钟,而是整个任务周期。可能对俄方飞行员来说,这是每月例行公事,但对美军飞行员来说,频次增加意味着心理和身体负担加倍。
更麻烦的是,这不是单点事件。
同时,东欧方向俄军和北约的冲突也在持续升温,美军不得不在多个战线分散力量。阿拉斯加的防空力量和欧洲的战略部署互相掣肘,资源调配变成了一个两难问题。
这次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通报,表面上只是一次空中对峙的记录,背后是双方战略布局的一个缩影。
俄军在做的,是拉高威慑的同时提升操作熟练度,美军被迫跟进,一旦俄方形成完全成熟的核巡航导弹发射和护航体系,阿拉斯加方向的美方压力会长期存在。
对美军来说,这是一场跟时间的赛跑。
随着时间推移,F22硬件老化,备件供应和维护都会成为挑战,机械故障率升高会直接影响战备。F35虽然数量不少,但不适合纯粹的高空制空任务,这种硬件短板在战略上是致命的。
这意味着,一旦对峙升级成真冲突,美军在阿拉斯加的初期反应可能只能依靠有限的几架F22去撑场。
而俄军的核打击编队,理论上在到达发射点之前就有苏35护航,拦截难度大增。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次小小的操控失误,都可能变成无法挽回的冲突。
从川普时代到现在,美俄在阿拉斯加方向的交锋是逐步加码的。
当初美国的核潜艇威慑,更多是远程策略,现在俄军直接送战略轰炸机到防空识别区,属于高度针对性的战场接触。在这样的趋势下,美军的战略被动只会持续加深。
对俄方来说,这样的操作还有额外收益。
除了军事威慑,还能在外交上不断提醒美国:距离不是绝对安全,美国西海岸方向同样有压力。对国内舆论来说,这是一种“我们可以直达”的信号,对国际观察者来说,这是俄方空军能力的稳定展示。
阿拉斯加天空中的每一次近距离对峙,都是一次不动声色的排兵布阵。
双方飞行员隔着玻璃舱盖观察彼此,地面雷达和预警机的数据不断传回指挥中心,这个过程不仅耗油耗力,还会把战略焦虑带回各自的高层。长期下来,这种焦虑会变成政策行动。
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通报没说下一步怎么安排,但现状很清楚。
阿拉斯加的紧张局面不是偶发,而是逐渐固化成一种高频对峙常态,俄军的核打击编队正在这里不断演练,美军被迫频繁出动有限的制空战机去应对。双方的战略心理战,还在继续。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