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定增风暴:市值近3000亿胜宏科技为何被机构七五折疯狂抢
“打七折融资”背后:前基金经理徐力为何敢怒不敢言?
胜宏科技定向增发,引发了资本市场一场不小的地震。让众多投资者议论纷纷的,并不是20亿元的募资金额本身,而是这家接近3000亿市值公司为何还要打七折“卖”股票。近日,曾在中科沃土基金任职的资深基金经理徐力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说出了许多人不敢问、不敢想的真实疑惑。这条“怒怼”刷屏背后,还有着更复杂的行业生态与人性起落,足以让看客们拍案称奇。
写实悬念从徐力的一句“还TMD打七五折”开始,这位资本圈“老登”用极具冲击力的表达,质疑胜宏科技定增的合理性。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机构认购、企业融资都是大众经常在财经频道听到的字眼,但像这样近乎“白菜价”的定增,让人忍不住回望胜宏科技的市值——公开数据显示,其总市值逼近3000亿元,相比之下20亿元的定增只占到了约0.66%,“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徐力在评论区写道。定价更是耐人寻味——打七五折,即只有市场价的三分之二。数字摆在眼前,有多少投资人不敢深思其背后疑点?
徐力其实并非只是一名切口辛辣的市场评论员,他本人就是资本市场大风大浪中的“过来人”。他的履历像一部中国制造业与金融业双线交织的成长史。浙江大学工学硕士,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广船国际的工程师起步,华为的研发项目经理,北方烽火的市场部经理——直到2010年转型成为卖方研究员。那些年,他在海通证券、东吴证券等多家机构辗转,研究领域覆盖电子、通信、高端制造,被圈内称为“产业派”,而非热点追逐者。
时间回到2016年,徐力首次以研究报告出圈。当年他在东吴证券通信研究部担任首席分析师,曾力捧信威集团,称其老板王靖是“人中龙凤”。信威集团股价因此一度疯涨,随后却爆出财务造假,最终退市。那一次,信威集团股价一连42个跌停,创下A股历史罕见的纪录,背后无数投资者被套牢。徐力的“吹票”成了许多投资圈人士口中的教科书式教训。多年后再回望,他本人也在社交媒体坦言“信仰崩塌”的痛苦,承认每一位经历过牛熊周期的基金经理,都从“小登”成长为“老登”,抛弃了激进与轻信。
徐力对胜宏科技的质疑,看似是个人情绪发泄,实则揭开了市场“高估值+低融资”的深层忧患。数据不会骗人:定增19.8亿元,只是公司市值的一点零碎,而定增价格大幅折让25%,更是让人捏了一把汗。行业惯例里,定增一般会折让5%至10%以补偿风险,如今打到七五折,无疑暴露出市场对于高估值的不信任。这种现象并非首次出现,但在资本热情高涨时,往往被忽视。徐力对此并不认同,他直言:“如果公司真有足够盈利能力,为什么不溢价发行?哪怕是平价也能募得到钱。谁会相信一个优质资产只能靠打折卖?”
实际上,在胜宏科技定增机构名单中不乏业界巨头。兴证全球认购7.7亿元,中金公司获配2.6亿元,头部基金蜂拥而至。但正如徐力所说,大机构参与,并不意味着对公司价值的全盘接受,更多可能是各自的资产配置以及对短期利差的“套利”。市场情绪一旦翻转,谁能保证这些“抢筹”者不是第一个卖出的人?
徐力常用经历为警示。他说,“每一个涨幅十倍的故事,都埋着无数投资者脚踝斩的风险。”就像当年研究信威集团时,他在一片叫好声中忽略了盈利数据的可持续性,最终公司财务造假,投资者血本无归。后来,无论在方正证券还是江信、中科沃土基金,他都坚持利润与业绩为投资核心。“周期性生意里,技术壁垒和成本控制比头条新闻更重要”,这是他对市场泡沫的根本抵抗。
如图(此为模拟图片,数字与人物为模拟展示,仅供参考)
在胜宏科技的招股说明书中,虽然营收持续增长,毛利率一度高达18%,但其竞争圈逐渐加大,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当前年报显示,其2024全年净利润约为36.2亿元,同比增长23%。然而,行业内的订单分配、供应链波动,以及上游价格的不断变化,极易摧毁高估值的“护城河”。事实上,许多头部机构也在认购后及时对冲风险,维持“动态投资”原则。
数据再直观不过。2024年中国A股行业定增平均折让率为11.8%,胜宏科技的七五折定价已位列今年前三位。市场反映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代表公司为机构让利,是长期发展、战略转型的信号;但更多声音指出,这反映出机构对于高市值公司的“不感冒”,是对短期业绩和概念驱动的“不确信”,怕踩了信威集团那样的“地雷”。
徐力评价:“资本市场的逻辑,很少是一成不变的。但盈利造血是企业的根本。市值管理的第一步不是资本游戏,而是把业绩做好。”他曾在中科沃土基金担任基金经理,在任期间年化回报率13.01%,累计业绩32.79%——不算顶尖,但绝对稳健。或许正因如此,他格外敏感“估值泡沫”的到来,多次在小范围内表达担忧,“当市场只看故事,忽略利润,调整很快就会到来。”
在社交媒体上,徐力把自己定义为“老登”。他并不掩饰曾经的冲动,也不回避失败的人生片段。相较于热门的大V、名嘴,徐力更像是经历过人生起伏的班长。他曾在广船国际和华为做质量控制工程师时,亲自算过制造业的盈亏,“一个订单延期,成本就会翻番。”他把这种严谨带入了后来几十年的投资逻辑,从未被风口所迷。
“你们问我是否还相信高市值公司,我只能说要看业绩,不能只看讲故事,”徐力在某次内部交流中分享道,“牛市人人都是投资专家,熊市却要靠真实盈利过冬。”信威集团事件之后,他对“十倍股”极其持谨慎态度。最近,他还质疑头部科技股的高盈利预期,“预测利润250亿元,不如静下心来数一数单子,看看现金流有没有持续增长。”
市场上,“定增打折”本该是对投资者的风险补偿,但在高市值、高热度的板块,被用作吸引资金的“安全垫”,未必说明公司实力,更可能是机构对风险的衡量。“你可以说机构抢筹,但也要看到,机构往往是市场风向变时最早抽身的一批。表面热闹,实质谨慎。”徐力这样分析。
如今,“市值管理”在许多企业成了“股价管理”。有公司靠资本运作、市值营销而非主营业务提升,不断冲高估值却难以落地真实盈利。徐力的追问:“靠一纸概念包装和打折发行,这到底算市场成功,还是短视的讽刺?”不要忘了,真正的市值永远靠业绩支撑。
胜宏科技的定增,引来机构表面的追捧,但也让市场更加警觉。投资者本就需要清醒头脑,不能沉溺于短期涨幅和所谓大机构的背书。徐力的经历,则是资本市场的一面镜子——他犯过错误,摔过跟头,但始终坚持业绩为王,反省自己,不信概念泡沫。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此大额的市值与小额募资的强烈反差,以及机构抢筹背后的打折资本运作,都是复盘市场走势、检验企业真实价值的关键信号。或许我们都应借鉴经历过千层浪的“老登”的经验,摒弃一夜暴富的幻想,脚踏实地看清每一家公司经营的本质。从产业到资本,每一次定增都该看清“谁是真正的长期主义者”,谁只是“套利游戏的参与者”。
毕竟,在高速变化的市场中,真正值得依靠的,从来不是喧闹的资本游戏,而是公司多年经营的积累与利润流淌出来的坚实基础。对于胜宏科技,也好,对于所有高市值公司也罢,只有回到企业本身,守住业绩底线,市场才能健康成长,投资者才能避免再一次的信仰崩塌。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