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企生 随笔: 踏访天堂寨——山水间的铁血传奇
踏访天堂寨:山水间的铁血传奇
天堂寨,这是我和朋友们安徽之行的第六站,也是最后一站。
车行至大别山深处,层峦叠嶂渐次铺展,“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的葱郁气息便漫进车窗——这便是安徽天堂寨,一处藏着碧水飞瀑,更埋着将军铁血故事的秘境。
初入景区,脚下青石板路覆着薄苔,身旁古木参天,阳光透过枝叶织就的网,在路面投下斑驳光影,恍惚间竟不知是闯入了自然画卷,还是踏入了历史的褶皱。
沿步道上行,最先邂逅的是九影瀑。
水流从百米高的崖壁倾泻而下,如银练垂空,砸在潭中激起漫天水雾,凉意瞬间漫遍全身。
正当沉醉于这自然奇观时,同游的一位朋友指着瀑布左侧的岩壁说:
“你们看那处凹陷,传说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有位将军曾在此观察地形,暴雨冲垮了临时掩体,他便靠着这岩壁指挥士兵隐蔽,如今那浅浅的印记,倒成了军民同心的见证。”
凑近细看,岩壁上果然有一片颜色略深的区域,虽经岁月侵蚀,却似仍留存着当年的温度,让这奔涌的瀑布多了几分厚重。
继续向山顶攀登,道路愈发陡峭,林间的鸟鸣也渐渐被风声取代。
行至“插旗石”时,导游指下脚步,指着一块形似旗帜的巨石讲述:
“1947年,解放军某部攻克天堂寨周边据点后,曾在此插上军旗,宣告收复这片失地。当时敌军反扑猛烈,战士们就守在这巨石旁,凭借险要地形击退了敌人三次进攻,不少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山林。”
抚摸着巨石粗糙的表面,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炮火的灼热。
石缝中长出的几株迎客松,枝桠顽强地向天空伸展,倒像是战士们未曾倒下的身影,守护着这片他们用鲜血染红的土地。
临近山顶时,一片开阔的平台映入眼帘,这里便是皖鄂分界碑的所在地。
一脚跨两省的瞬间,视野突然变得开阔,远处的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奔腾的骏马。
导游指着西侧的山谷说:
“当年刘邓大军在天堂寨建立根据地后,将军们常在此召开会议,借助两省交界的地理优势,灵活调动兵力。有一次,敌军从湖北方向偷袭,将军们沉着应对,一边组织兵力正面阻击,一边派小分队从安徽一侧绕后包抄,最终大获全胜,这‘跨两省退敌’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百姓中流传。”
站在分界碑旁,望着眼前的山水,忽然明白,这连绵的群山不仅是自然的屏障,更是革命先辈们运筹帷幄的战场,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智慧与勇气。
下山途中,我们路过一处名为“红军洞”的景点。洞口被藤蔓遮掩,内部狭窄潮湿,仅能容纳数人。
导游说:
“当年敌军对根据地进行‘清剿’时,不少伤员曾在这山洞中养伤,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每天绕远路送来粮食和药品。有位将军在洞中养伤期间,还坚持用树枝在地上写战术笔记,伤愈归队时,将笔记交给了当地的儿童团,嘱咐他们‘要记住今天的苦难,更要守住明天的希望’。”
走出山洞,阳光再次洒满全身,却久久无法平静,那些藏在山林间的隐秘角落,原来都藏着如此动人的故事,让这趟旅程不再只是欣赏风景,更像是与历史的一场对话。
离开天堂寨时,夕阳正斜照在景区门口的红军广场上,广场中央的纪念碑巍峨矗立,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余晖中熠熠生辉。
回望身后的群山,云雾渐渐散去,瀑布的轰鸣声仍隐约可闻。
这趟旅程,不仅领略了天堂寨的奇山秀水,更触摸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那些将军的故事,如同山间的清泉,流淌在这片土地的血脉中,也流淌进每个来访者的心里。
或许,这便是天堂寨最独特的魅力——它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魂交融,让每一位踏足此地的人,都能在山水间读懂铁血传奇,在行走中传承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