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钞机”到“甩卖品”:王健林的7年,错在哪?
"再过几年,万达商业的租金收入就能达到1000个亿,那就是一个稳定的印钞机!"2018年王健林在工作总结报告中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可如今的他,却在不停甩卖自己口中的"印钞机"——85座万达广场被陆续出售,自己还因欠款被限制高消费。这位曾以为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商业大佬,怎么也想不到,7年后的自己会如此狼狈。
2018年的万达,正处于商业地产的巅峰。全国已开业万达广场280座,租金收入突破270亿元,且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王健林的底气并非空穴来风:万达广场凭借"商业+地产"的模式,以低价拿地、快速建设、稳定收租的闭环,成了资本市场眼中的"香饽饽"。在他看来,只要守住这些"印钞机",无论宏观经济如何波动,万达都能屹立不倒。
可现实给了他最沉重的一击。2019年起,房地产行业"去杠杆"政策加码,万达高达4205亿元的有息负债成了致命隐患。银行抽贷、融资渠道收紧,曾经的"印钞机"突然变成了"吸金窟"——每年仅利息支出就超过130亿元,而租金收入的增长根本跟不上债务增长的速度。为了活下去,王健林不得不开启"甩卖模式":
2019年,以500亿元打包出售48座万达广场给富力地产;2020年,北京万达总部大楼以27亿元转让给中信集团;2021年,将万达酒店管理公司70%股权以37亿元卖给融创;截至2025年,累计出售的万达广场已达85座,几乎卖掉了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即便如此,债务窟窿仍未填满。截至2025年9月,万达累计被执行金额超52亿元,王健林本人更是多次被限制高消费,从私人飞机出行沦为坐高铁二等座出差。曾经的"印钞机"理论,在现实的债务压力下彻底崩塌。
网友的评论充满唏嘘:"当年有多狂,现在就有多惨""本以为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没想到栽得这么狠""老王还是太乐观了,没料到行业风向变得这么快"。也有人指出,王健林的失误在于过度依赖高杠杆:"他把房地产当成了永续增长的行业,却忘了杠杆是把双刃剑,涨的时候放大收益,跌的时候放大风险。"
其实,王健林的判断失误,本质上是对行业周期的误判。他以为商业地产的租金收入会永远稳定增长,却忽视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房地产行业的政策风险——当"房住不炒"成为长期国策,高杠杆模式必然难以为继;二是消费市场的变化——电商冲击、消费降级让实体商业的租金增长遇到瓶颈,部分万达广场甚至出现空置率上升的情况。
更关键的是,他低估了债务的杀伤力。万达的商业模式看似稳健,实则建立在"借新还旧"的基础上。当融资渠道被切断,"印钞机"创造的现金流根本不足以覆盖债务本息,甩卖资产成了唯一的选择。这就像一个人靠信用卡生活,一旦信用卡被停,哪怕每月有稳定收入,也会因还不上欠款而陷入危机。
如今再回头看2018年的那句豪言,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王健林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印钞机",只有适应时代的商业模式。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过度自信和对风险的漠视,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万达的未来会怎样?王健林还能实现"租金收入1000亿"的目标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