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军机对峙后日方反咬一口,解放军强势回应揭露真相
东海上空,那滚烫的气流仿佛不是来自战机引擎,而是直接源于地面舆论场的灼热。一场本应只在高空划下航迹的遭遇,在7月那个火热的日子里,迅速演变成一场指向明确的口水战。
日本防卫省的一份高调通报,拉开了这场大戏的帷幕。他们言之凿凿,指责中国军机在7月9日和10日对日本YS-11EB电子侦察机进行了“异常接近”和“危险拦截”。报告中,数字精确到令人心惊:一次水平距离30米,一次垂直距离30米。
日方描绘的画面里,中国歼轰-7A“飞豹”仿佛成了莽撞的恶汉,从斜后方猛然逼近,越顶而过,फिर調頭再次驱离。字里行间,充满了受害者的无辜与愤慨,并急切地要求中方“防止此类事件重演”。
然而,这份看似细节满满的控诉,却像一幅故意留白的画卷。最让人费解的,是事件发生的具体空域被巧妙地回避了。如果真如日方所言,是中方无端寻衅,为何不敢公开经纬度,让国际社会评判是非曲直?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本身,就已在故事里埋下了怀疑的种子。
再看日方派出的那架飞机,YS-11EB,它可不是在天上随意溜达的普通飞机。这是一款专门用来监听雷达信号、截取通信电波的特种侦察机。把它放到东海上空执行“例行警戒监视”,其真实意图简直是不言自明。
这情形,好比一个人鬼鬼祟祟地贴在你家窗户外面偷听,被你发现并喝止后,反而跳起来大喊大叫,抱怨你吓到了他。这种逻辑,无论怎么听都像是在演一场拙劣的戏。
当“受害者”讳莫如深
日方率先引爆舆论,将自己塑造成无辜被欺凌的角色,试图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同情分。他们声称“危险”,声称“异常”,仿佛中国的军机是在和平空域无端发难。然而,关键信息的缺失——比如,日本侦察机当时具体在哪里?——却让整个叙事显得单薄而可疑。
一个真正占理的一方,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拿出所有证据,包括准确的地理位置信息,来支撑自己的主张。日方的沉默,恰恰说明他们深知己方行为的性质。
他们精心挑选了“异常接近”这个词,试图在法律和道德层面占据制高点。在他们的语境中,中国战机的主动靠近带有明显的侵略性。
然而,对空中遭遇的定性,远比一个词语复杂。它涉及空域性质、飞机任务、具体动作以及是否符合国际通行规范等多个维度。日方避重就轻,只强调“接近”,却忽略了其侦察机的抵近侦察行为本身,这才是引发现场互动的真正原因。
“飞豹”的哲学:牛刀何必宰鸡
在日本的叙事里,中国出动的歼轰-7A“飞豹”似乎是鲁莽冲动的代表。但在军事观察者眼中,这次选择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精准应对。
从日方自己发布的照片看,“飞豹”挂着三个巨大的副油箱和两枚用于自卫的格斗导弹。这套配置,清晰地表明了任务属性:不是去打架,而是去执行远程、长时间的查证、监视和驱离。它需要足够的航程和滞空能力,以便在广阔的东海区域守住门户。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出动更先进的歼-16甚至隐身的歼-20?这正是中国空军指挥艺术的体现。用最顶级的战斗机去对付一架速度慢、没有空战能力的电子侦察机,无异于杀鸡用牛刀,不仅浪费资源,也可能过度升级事态。
歼轰-7A作为一款成熟可靠、维护成本相对较低的平台,完全有能力完成对慢速侦察机的查证和伴飞任务。这种“用最合适的钥匙开最合适的锁”的策略,既高效务实,也暗含一种自信——面对你这样的挑衅,派出“老将”足矣。这打的不仅是技术战,更是一场经济仗和心理仗。
迟来的回应,一针见血
在日方炒作发酵数日后,中国的声音终于传来,来自国防部发言人蒋斌。这份回应没有日方那样绘声绘色,却如同一把锋利的刀,直指事件的本质。
他明确指出,事件的起因,是日本航空自卫队侦察机多次闯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进行长时间、大范围的抵近侦察。而中国军队采取的,是依法依规进行的查证识别、跟踪监视,整个处置过程“专业规范、完全正当”。
回应的核心,在于颠倒了日方构建的因果链条。不是中国军机无端“异常接近”,而是日本侦察机先进行了具有挑衅性质的抵近侦察。中国军队的行动,是对这种入侵行为的正常、合法反应。
这相当于戳破了日方“无辜受害者”的气泡,把事件的性质从“中国威胁”拉回到了“主权捍卫”的层面。这种迟但到、简而有力的回击,展现了战略上的定力,也有效扭转了被日方抢占先机的舆论势头。
棋局与心虚的噪音
这场看似简单的空中遭遇,绝非孤立的技术性摩擦,它是东海地缘政治棋局中的一步,也折射出日本深层次的战略盘算。
一方面,这是日本配合美国在亚太遏制中国大战略的一次公开表演。通过制造并放大此类事件,日本可以在国际上持续塑造中国“咄咄逼人”的形象,为美国强化区域军事存在制造舆论基础,同时也试图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日本甘当“马前卒”的角色,在此刻显得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国内政治需求也是重要推手。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持续抬头,推动修改和平宪法、发展攻击性军事力量的意图日益明显。不断炒作所谓的“外部威胁”,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威胁,是其营造国内紧张氛围、争取民意支持、为连年攀升的防卫预算寻找合法性的惯用手法。2023年,日本防卫预算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一次小小的空中对峙,就这样被巧妙地用作了撬动国内政治议程和国家战略调整的杠杆。
中日两国在东海的防空识别区存在重叠,使得这片空域天然成为双方军事力量互动的敏感区。美日联盟也习惯性地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各种测试和试探。然而,游戏总有规则。被拦截后,不去反思自己抵近侦察的越界行为,反而大声抱怨对方反制太凶,要求对方“下不为例”,这种做派,与其说是底气十足的指责,不如说是心虚的表现。
网络上的评论,往往最直接。许多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就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我的侦察机可以贴你家窗户偷窥,你却不能过来赶我走?这种行径,在旁观者看来,实在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
解放军飞行员的专业处置,不仅有效执行了任务,更在法理上站稳了脚跟,让企图混淆视听的一方有苦难言。
东海的天空,每一次引擎的轰鸣都不仅仅是飞行的声音。它负载着力量的较量,战略的博弈,以及对未来区域秩序的深刻影响。道理可以辩论,但现实中的航迹线往往是由实力划定的。日本敢于频繁抵近侦察,背后是依仗着美国盟友的支撑。
而“飞豹”的这次出动,也清晰地划下了一条线:中国的家门口,不是可以肆意闯入的地方。未来的天空,规则的边界,将由谁最终来书写,这场无声的较量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