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土豆,为啥不出九,了解一下
山东滕州的王大叔种了20年土豆,去年他3月1日播种,4月10日出苗,亩产居然高达5300斤,比邻居多收了整整2000斤! 他的秘诀是一句有趣的口诀:“种薯入土不见天,憋足一月才露尖。 苗子出土带土豆,秋后装车用铁锨。 要是十天就冒头,赶紧压土莫等闲。 ” 这“憋”与“不憋”的差别,真的能有这么大吗?
大家可能不知道,根据农业农村部2023年发布的数据,全国居然有约42%的土豆种植户因为播种过深,导致出苗率连三成都不到。 这土豆一种下去,能不能顺利冒头,里头学问可深了。
那种下去之后迟迟不见苗,地底下到底在忙活些啥? 原来,土豆种到土里后的头一个月,地面看似风平浪静,地下却忙得热火朝天。 母薯(种薯)正默默地干两件大事:一是拼命生根,为后续吸收水分和养分打好基础,二是悄悄地结新的小土豆,也就是母薯的芽眼开始膨大,长出小米粒似的土豆疙瘩。
别小看这阶段,新土豆的数量和个头大小,七八成就在这会儿定型了。 要是温度不合适,比如土壤温度超过15℃,芽子就可能按捺不住急着往上窜,急着见天日。 一出苗早,母薯的养分全跑去支援茎叶生长,地下的“土豆崽”们得不到充足营养,自然又少又小,后期产量想高都难。
那么,土豆“憋”在地下的时间长短,怎么就成了产量的关键? 有实验数据清晰对比了不同播种深度对出苗的影响:播种深度10厘米时,出苗率能达到92%,萌发周期约7天,当深度加深到20厘米,出苗率会断崖式下跌到35%,萌发也需要长达14天。 这背后的原因是,种薯胚芽要想突破过厚的土层,所需能量是浅埋情况下的3倍。
王大叔亩产5300斤的案例中,他的土豆从种下到出苗整整“憋”了40天,这让母薯七成的养分都用来结新薯,苗子一出土,地下早已挂满“小土豆崽”。 相反,如果种下去10到20天就出苗,养分全喂了茎叶,新土豆数量少、个头小,后期再怎么追肥也难补救。 这地温把控是关键,土豆发芽需要温度在5℃以上,但地温低于10℃时,母薯会优先生根结薯,一旦超过15℃,芽子生长速度就加快了。
为啥有些农户辛苦大半年,最后却收成惨淡甚至血本无归? 那种薯深埋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出苗晚。 播种过深还会导致畸形薯率激增。 2023年甘肃定西县的调查显示,播种过深的田块出现“鸡爪薯”的比例高达67%,比正常种植区足足高出42个百分点。 深埋土壤使得薯块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增加300%,这大大提高了感染晚疫病和黑腐病的风险。
有研究指出,过深种植的田块病害发生率是常规种植的2.3倍。 此外,播种过深还会严重延误上市时间。 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统计表明,这样的田块收获期平均延迟21天,直接影响了土豆的市场售价。 最终,经济收益大幅缩水,据说能缩水60%。 以亩产3000斤计算,过深种植可能导致减产1800斤,按每斤2.5元的收购价,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00元每亩。 这损失,哪个农户不心疼?
那种下去之后,光长秧子不结薯,或者结些歪瓜裂枣的豆,又是咋回事? 这 often 和温度不当、水肥管理不善有关。 马铃薯块茎生长的适温是16—18℃,气温高于25℃时,块茎就停止生长了。 如果结薯期和膨大期遇到高温,茎叶可能生长繁茂,但叶部制造的有机养分全用于匍匐茎和茎叶生长,容易造成茎叶徒长,出现只长秧不结薯的后果。
氮肥施用过多也是个常见问题。 比如开花期每亩追施50-60斤尿素,就很可能会导致茎叶徒长、倒伏,以致不结薯或结薯很少。 土壤中氮肥过多、镁肥不足,或者氮、磷、钾肥比例不当,同样可能造成徒长而不结薯。播种过晚,出苗后正赶上高温长日照,养料大部分被茎叶消耗,匍匐茎顶端得不到足够的养料,也不能膨大或膨大很小。 密度过大也不行。 在肥沃土地上,如果密度过大,出苗后植株会为了争光而向上生长,相互荫蔽,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弱,没有或很少养料能输送到块茎中积累。
知道了这些坑,那种植户们有没有什么实用的妙招来补救呢? 当然是有的! 对于播种过深的情况,可以尝试土埂辅助法:先挖10厘米深的浅沟,将种薯置于沟底,再培土至10厘米高度。 这种方法能形成天然导温层,提升地表温度1.5-2℃,特别适用于黏土地块。 生物腐熟剂激活也是不错的选择,用腐熟羊粪3公斤、EM菌1包、过磷酸钙0.5公斤的配方。
在内蒙古苏尼特旗,应用此方法后,出苗率从28%提升到了79%。 如果出苗太早,比如播种后气温突然升高,苗子提前冒头,可以用压土法:在刚露头的芽苗上盖2厘米细土,这样可以延缓出苗7-10天,给地下结薯争取宝贵的时间。 出苗后20天内最好不要追肥,土壤保持“见干见湿”,这样可以抑制茎叶徒长。 等苗高20厘米时,掐掉顶端嫩芽,能迫使养分回流到地下。 现代农技也提供了支持,例如激光定位播种机,可以实现0.1厘米的精确定位,还配备土壤湿度实时监测功能。
那种薯处理和播种手法,有没有什么讲究? 没错,选种和切块处理是基础但关键的一步。 优先选出苗慢的品种,比如“荷兰15号”、“希森6号”,它们适合早春种植。 切块时,每块要保留1-2个芽眼,切面沾上草木灰然后晾干再种。 大块的种薯(50克以上)出苗慢,适合低温早播,小块的(30克左右)出苗快,要适当晚播。
有一种“手术式处理”法:酒精消毒刀具后斜切种块,确保每块带1-2个芽眼,切口立即裹草木灰,晾置24小时形成保护层。 接着使用“生物拌种剂”(按1:60兑水)浸种30秒,实测出苗率可以提升37%左右。 播种时采用几何播种法:种植沟深20厘米,底肥按羊粪3kg/㎡+骨粉0.5kg/㎡配置,芽点45度斜向下埋入,覆土8厘米形成保温层,并严格保持行距60厘米×株距30厘米,为块茎膨大预留充足空间。
那种植时间的选择,南北各地差异那么大,怎么判断才靠谱? 温度是决定性因素。 土豆的理想生长温度为15-25℃,低于7℃易冻伤,高于30℃会抑制块茎发育。 北方(东北、西北)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种植,这时土壤化冻,地温回升并稳定在5-10℃左右。 中原二季作区(如华北、黄淮流域)春播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初(可能需要地膜覆盖),秋播则在8月中下旬(要注意避开高温多雨期)。
南方冬作区(如两广、云南、长江流域及以南)则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种植,利用冬季温和气候。 判断播种时机,有个实用的土法子:挖20厘米深的坑,用手背贴土里感觉“凉但不刺骨”,说明地温在5℃左右,正是播种的好时候。 科学一点,可以测量10厘米深层的土壤温度,连续3天稳定在7℃以上再播种。
这土豆种下去,是“憋”是“不憋”,“憋”多久,看来真不是碰运气的事,它直接关系到咱农户的“钱袋子”。 地温、深度、品种、水肥……哪个环节差了,都可能白忙活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