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100块只赚2块!京东“自虐”开巨型折扣店,赌一个千亿未来
8月的京东,在宿迁和涿州连开5家巨型折扣超市,面积最大的达到5000㎡,塞进5000多款商品,价格全低于市场价——但这只是表象。真正让人倒吸凉气的,是京东对自己“砍”的三刀:砍SKU、砍中间商、砍品牌溢价! 传统超市摆2万种商品,京东只留5000个;工厂货绕开总代直接进店;连牙膏、啤酒都贴上“京造”标签,和宝洁们硬碰硬。 结果呢?
卖100块只赚2块钱,比纸还薄的利润! 可刘强东偏要干,为什么?因为今天的消费者,正分裂成两拨人:一拨在超市抢6.18升的蒙牛定制牛奶,另一拨转头就买200块的香薰灯。 这不是消费降级,而是一场“消费迁徙”——而京东,赌的是必需品赛道虽苦,却足够宽!
第一刀砍向货架:5000个SKU背后的生死筛选
踏进涿州君悦广场的京东折扣超市,第一感觉是“空”。 5000平米的空间里,只陈列5000个SKU,平均每平米摆一种商品。 对比传统超市动辄上万的商品数量,京东像在玩“极限二选一”:20款牙膏只能留3款,10个纸巾品牌只剩2个。 留下的必须是高频、刚需的“爆品中的爆品”,比如6.18升装的蒙牛牛奶、特大桶胡姬花花生油。 货架越少,成本越低——库存管理人力省30%,损耗率砍半。 但代价是选品失误的致命风险:一旦押错宝,滞销库存能压垮整家店。
第二刀砍向供应链:从工厂到货架,中间商集体失业
京东的采购员直接蹲在工厂流水线边谈判:“你的货我全包了,但价格必须打八折! ”过去一包纸巾从工厂到消费者,要经过省级代理、市级批发、超市采购三层加价;现在京东用海量订单“包圆”生产线,跳过所有中间环节。
河北一家纸巾厂透露,京东订单占其产能70%,出厂价压到市场价的65%。 但“源头直采”意味着脏活自己干:京东得自建仓储、调度车队、甚至派人驻厂质检。 宿迁门店的生鲜区,凌晨3点接收山东直发的蔬菜,全程冷链监控——这些原本是批发商的地盘。
第三刀砍向品牌:自有商品占比80%,正面硬刚巨头
当你拿起一罐“京鲜舫”啤酒时,背后是京东对消费品巨头的宣战。全球硬折扣鼻祖ALDI的自有品牌占比近80%,京东正疯狂复制这条路:京造抽纸比维达便宜30%,京鲜舫啤酒价格对标青岛经典但成本低15%。 做自有品牌,等于抢了品牌商的活——京东要自己研发包装、设计配方、管控生产线。 青岛啤酒曾因京东定制款(6.18升装)的定价过低提出抗议,但京东用“5000家门店铺货”的筹码逼对方妥协。
苦生意的真相:净利润率2%,钱从牙缝里挤出来
这三刀砍完,京东折扣超市的净利润率只剩2%-3%。 ALDI在德国的财报揭示过残酷现实:卖100元商品,赚不到3块钱。 京东的“省钱”已到变态级别:连购物袋都采用可降解薄型设计,单个成本压到0.08元;店内灯光用智能感应系统,无人区域自动调暗30%亮度。 宿迁店店长算过账:如果日均客流低于3000人,当月必然亏损。
为什么必须吃苦? K型分化撕裂的消费战场
同一群消费者,白天在京东超市比价牛奶省5毛钱,晚上毫不犹豫买千元香薰机——这就是“K型消费分化”。 下行线是纸巾、粮油等必需品,性价比决定一切;上行线是香氛牙膏、助眠精油等情绪品,为愉悦感一掷千金。 京东死磕必需品赛道,因为这里藏着最大流量:中国硬折扣市场渗透率仅8%(德国42%),2000亿规模年增速超5.6%。 谁用最低价搞定柴米油盐,谁就捏住民生入口。
供应链是最后的底牌:29天周转的物流帝国
敢同时打两场苦仗,京东的底气藏在数据里:库存周转仅29天(行业平均45天),1541亿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像一台精密机器。 宿迁折扣超市的生鲜货架,70%商品由山东产地直供,凌晨采摘的黄瓜中午上架;而外卖订单从接单到送达压到9分钟,靠的是与达达协同的6.48亿单年配送能力。 这套系统让京东把“低价”做成肌肉记忆,而非促销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