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阅兵未邀印度,莫迪当场发飙,印度高层自打脸:不让他去!

发布日期:2025-08-18 04:42    点击次数:165

新德里期待的“邀请”迟迟未到,等来的却是北京一句言简意赅的“欢迎”。一个词的区别,就戳破了印度媒体此前高调宣扬的“莫迪应邀访华”的说法,也揭示了这场仅有31小时访问背后的真实底色。

印度总理莫迪将于8月31日抵达天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这是他自2018年以来首次踏足中国。然而,这场访问更像是一次迫于无奈的行程,而非精心准备的外交破冰。

一手求人,一手捅刀

印度为何如此急切?看看美国就明白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正一下下砸在印度头上,先是加征25%钢铁关税,紧接着又威胁要将税率提高到骇人的50%。美国财长更是公开用“死亡经济体”来形容印度,羞辱意味十足。

经济上的困境更为致命。从2020年到今年,印度的外资市场暴跌了97.5%。他们引以为傲的制造业,由于缺乏中国零部件供应,手机、电脑等产品不是涨价就是质量拉垮,陷入了“物不美价不廉”的死胡同。印度超过一半的电子元件和八成的稀土都依赖中国进口,经济命脉被牢牢攥着。

按理说,有求于人就该有个好态度。但印度的操作却让人看不懂。访问前夕,一边释放善意,比如时隔五年首次恢复对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还签下15万吨中国豆油的大单;另一边却小动作不断,不仅在峰会前要求将土耳其、阿塞拜疆排除出参会名单,还与菲律宾在黄岩岛附近搞联合军演。这种“边谈边防”的双标行为,让所谓的诚意显得十分廉价。

尴尬的阅兵,去还是不去?

上合峰会结束两天后,就是9月3日,中国将举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阅兵。时间地点都如此接近,莫迪是否会顺道参加,成了外界热议的话题。

但从目前来看,莫迪大概率是不会留下来的。印度媒体已经开始提前找补,分析莫迪不参加的“合理性”。这背后,是莫迪无法回避的几重困境。

首先是美国。如果莫迪出现在北京的阅兵观礼台上,无疑会被视为“亲近中俄”,这会彻底激怒特朗普。到时候,恐怕就不是加征50%关税那么简单了。

其次是俄罗斯。莫迪此前就缺席了俄罗斯的二战胜利纪念日活动。这次如果不去莫斯科却跑来北京,克里姆林宫会怎么想?为了做到“一碗水端平”,莫迪最好的选择就是两边都不参加。

历史旧账与现实耳光

除了国际关系的考量,印度自身的问题才是最大的阻碍。二战时期,印度的民族主义者钱德拉•鲍斯曾选择与日本法西斯合作,共同对抗英国。时至今日,鲍斯在印度国内仍被许多人奉为“民族英雄”,甚至立有雕像。

一个将法西斯合作者视为英雄的国家,其领导人去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阅兵,这本身就是一出巨大的讽刺剧,场面会有多尴尬可想而知。

更让莫迪无法面对的,是现实中两国巨大的军事实力差距。中国将在阅兵式上展示的,必然是歼20、东风41、东风17这类大国重器。反观印度的“万国造”军队,阿琼坦克故障频发,光辉战机坠机不断,武器装备体系混乱。

如果莫迪亲临现场,在全世界的镜头下,见证中国武器的强大,再对比自家军队的窘迫,那种压力不言而喻。这对一向以“强人”形象示人的莫迪而言,无异于一次公开的“打脸”,更会沉重打击印度国内本就脆弱的民族自信心。

结语

所以,印度媒体所谓“反对莫迪参加阅兵”的论调,更像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自我安慰。他们很清楚,中方根本没发邀请,就算发了,莫迪也没法来,不敢来,更不好意思来。

这场匆忙的31小时天津之行,暴露了印度外交的根本矛盾:既想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解决国内危机,又放不下地缘政治的对抗思维,总想在东西方之间左右逢源。

中国外长王毅此前曾对印度外长说,中印关系的本质是如何和睦相处、相互成就。机会始终摆在桌面上,但球,一直都在印度那边。当莫迪的专机匆匆离开中国领空时,新德里的决策者们需要想明白,那句简单的“欢迎”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上一篇:真实的辛亥革命,孙中山为何当不了大总统?
下一篇:亚美尼亚让出关键通道,42公里走廊归美国,中国一带一路遇十年来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