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名垂青史的杨家岭

发布日期:2025-07-26 03:50    点击次数:190

名垂青史的杨家岭

自1937年1月13日至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曾在延安驻足并经受磨砺,亦是从此地踏出脚步,迈向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因此,延安被誉为革命的圣地。

毛主席在延安度过了十个春秋的岁月,其间迁徙多次。其中,他在杨家岭的居住时间尤为长久,自1938年11月起至1943年10月,仅相差一个月,便恰好满五年。

每当我回溯那段岁月,心头便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郁。

每当触及这一段历史,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豪情,它如同激流般荡涤着我的身心。

毛主席、朱德、张闻天等党的中枢领导同志抵达延安后,最初便选择了凤凰山脚下的窑洞作为居所。

于彼处,党中央和毛主席审时度势,精心策划,最终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石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巧妙地将国内阶级斗争的进程转向了抗日民族斗争的轨道。

在那片热土,毛主席挥洒如椽巨笔,勾勒出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经典之作的《论持久战》。

那是在1938年的岁月里,毛主席于窑洞之中挥毫泼墨,创作出了《论持久战》这篇光辉著作。

1938年11月20日,星期日。早餐过后,天空突然响起飞机的震耳轰鸣。那刺耳的防空警报声瞬间打破了延安往日的宁静,人声鼎沸,马嘶声声,四处奔走呼喊……紧接着,我们目睹了市井街衢上腾起的浓黑烟柱。

这是日本侵略者对延安实施的首次空袭,炸弹的爆炸声震撼了大地,令整个世界都为之震颤。

“这,只是个开始,今天的轰炸只是序幕,它将不止于此,或许,就在明天。”

中共中央紧急迁至杨家岭。

正如毛主席所预见的,翌日拂晓时分,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再度对延安实施了猛烈的轰炸。幸而延安的军民早已做好了应对,全体人员均已撤离至安全区域,因此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杨家岭坐落于延河之畔,与延安古城相隔约五里之遥,昔日仅十余户人家聚居于此。

这是一条幽深的山谷,谷中树木葱茏,枝叶繁茂,几乎遮蔽了天空。从外界,亦或从空中俯瞰,皆难以窥见山谷深处的秘密机关与藏匿其间的人员。

中共中央选址由凤凰山麓迁至杨家岭,其首要考量即在于确保安全。历史验证,这一决策实为明智之举。在随后的岁月中,日机对延安实施了多次轰炸,频率之高,有时竟达每日两次,且每次出动飞机多达数十架,投弹量从数十枚至数百枚不等。然而,杨家岭地区却始终未曾遭受敌机的侵扰。即便部队挖筑的防空洞,也未曾启用。

◆毛主席旧居。

中共中央迁至杨家岭后,首要挑战便是住所短缺。彼时,杨家岭尚为一处偏远的小山村,突然涌入众多机关工作人员,住宿问题自然显得尤为棘手。为此,中直机关工作人员及警卫部队全体出动,齐心协力,动手挖掘窑洞。今日游客参观杨家岭时所见,那些标注着“某领导同志旧居”或“某机关旧址”的整齐窑洞,正是在那段时期辛勤劳作的结果。

为抵御敌机轰炸,机关学校挖掘了众多防空洞,其中不少与居住的窑洞相接。夏日炎炎,防空洞内常吹拂着几缕清幽的凉风,将窗帘轻轻吹起。

1942年二月,毛主席在《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讲中,以风趣的口吻言道:“此类不良作风,并非如冬日北风,铺天盖地。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现已非主导潮流的风气。这仅是逆流、一股邪风,仿佛是从防空洞中逸出的。”

鉴于参与整风的干部与学员们均有过挖掘窑洞、防空洞的实际经验和感受,故而听闻“从防空洞里逃出”的言辞,不禁引发全场欢笑。

毛主席曾言:“延安的窑洞孕育了马列主义”,此言不虚,恰如其分。

细观毛主席的生平,其理论创作经历了数个光辉的时期,延安的十年岁月尤为突出,而杨家岭时期更是达到了理论创作的颠峰。仅从《毛泽东选集》的前四卷来看,延安时期所创作的文章便占据了全书总量的半数以上。其中,在杨家岭的窑洞中所撰写的文章就多达40篇。

在杨家岭,毛主席的居所由两间窑洞组成,其中一间是寝室,内设一张木制床铺、一个简易的木制方凳以及一个木制箱子;另一间则是办公室,拥有一排旧书架、一张充当办公桌的旧式方桌,以及几把小方凳。美国作家斯特朗在其访问记中如此描述:“这些党的领导骨干,他们居住在简陋的窑洞中,依靠微弱的灯光辛勤工作,这里并无奢华的陈设,物质享受亦颇为有限。然而,正是这些人,他们思维敏锐、思想深邃,并拥有着宽广的世界视野。”

1939年,毛主席年届46岁,历经战争的磨砺与生活的艰辛,他的健康状况已受到损害。然而,即便身处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他依然全力以赴,既紧张地处理着战争时期的繁重事务,又坚持不懈地从事理论研究,常常熬夜至天明,不顾饮食与睡眠。

1940年,毛主席读斯大林著作。

蒋泽民回忆称:

毛主席撰写文章的过程极为辛劳。在延安那片无电之地上,每当夜幕低垂,毛主席便点亮两支蜡烛来照亮写作的环境,那微弱且摇摆不定的烛火,不仅昏暗而且晃动,对视力构成了不小的负担,使得双眼倍感疲惫。在文思泉涌的间隙,毛主席会揉一揉那因长时间工作而酸胀的眼睛,稍作休憩后,再投身于笔耕之中。经过一晚的辛勤劳作,他的面颊上常常覆盖着一层淡淡的烟灰。毛主席作文,惯用毛笔。在动笔之前,他总会事先打好腹稿,随后一挥而就,笔下生花。他的桌子上通常不放书籍和报纸,写作时不依赖他人的作品。在长时间专注书写之后,他时常会停下笔来,休息数分钟,或是抽上一支烟,或是起身至户外空旷之地散步。若见他的神色平和,嘴角带着微笑,与我们或公务人员闲聊几句,那便意味着他已完成了一部分文稿。对于毛主席已完成的文章,他常常会经过多次修改,随后交由我们送至中央首长处审阅。至于涉及军事的文章,则必须送给朱德元帅过目,而政治类文章则交付王稼祥同志审读,他严谨地听取他们的意见。经过一番反复研讨,集思广益,他再对文稿进行一番修订。

于杨家岭的窑洞深处,毛主席挥毫泼墨,创作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以及《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从而奠定了一套全新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框架。毫不夸饰地说,这些凝聚于毛主席案头那盏通宵达旦的灯光下的理论巨著,正是它们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程,引领着我们的革命之舟历经激流险滩,迂回曲折,最终驶向了胜利的彼岸。

在延安时期,中央党校作为一所专注于培养党的中高级理论干部的重要学府,其地位尤为显著。自1942年2月1日起至1946年春,毛主席亲自担任中央党校校长,这一任命实为非凡之举。这一任职与延安整风运动的紧密关联,更显其特殊意义。

1943年,中央党校为了提升学员的学习氛围,丰富师生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动工建造了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能容纳千余人的宏伟大礼堂。随着工程即将完工,众人左顾右盼,尽管建筑宏伟壮观、宽敞明亮,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有人便提议,在正面上题写一些字句。提及题词,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范文澜先生。然而,范老尝试了几次,连自己都不甚满意,于是便提议寻求毛主席的指导。

主席挥毫泼墨,"实事求是"这四个遒劲流畅的大字,便生动地展现在了纸上。

题词一经取回,即刻召集了技艺高超的工匠,挑选了四块棱角分明的石块,将麻纸平铺于石面之上,依照笔迹精准开凿,确保字形毫厘不爽。

“实事求是”四字镌刻于正门之上,恰似点睛之笔,令整座建筑顿时光彩夺目。自此,这则铭言便成为了党校学员以及至今全党同志研习马列主义的不朽座右铭。

◆中央大礼堂旧貌。

毛主席将“实事求是”确立为中央党校的校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直指当时党内普遍存在的脱离实际、沉迷于空谈的教条主义倾向,更在于毛主席为“实事求是”赋予了全新的科学内涵。

毛主席指出,“是”代表着事物的内在规律,“求是”则强调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入探寻和研究,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他进一步阐释道,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有的放矢”,其中“的”代表的是中国革命的目标,“矢”则指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追寻“矢”,正是为了瞄准并射中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追求真理的态度,即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这种精神,既蕴含着求真务实的意味,又不带有哗众取宠的心态。它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作风的体现。

在中央党校校史馆的展厅内,静静陈列着四块质朴的白沙岩石碑。石碑上,端端正正地刻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的、由延安中央党校的学员舒同精心临摹并放大的“实事求是”四个苍劲大字。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要义即实事求是,即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融合。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中央党校挥毫题写‘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正是毛泽东思想的精粹所在。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能够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归根结底,正是依托于这一理念。”

毫不夸张地讲,正是得益于毛主席的大力倡导与广泛传播,“实事求是”一词方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而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政治用语。

步入杨家岭毛主席的故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毛主席身着粗布衣衫、裤子打着大补丁,正在向干部们作报告的画面。面对这样的场景,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难道连一件体面的衣服都难以拥有?这样的着装是否过于简朴?实际上,改善衣着并非难事,然而毛主席却主动践行着他自己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助力我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屡创辉煌。

“目前我国正处逆境,全国数十万军队,每人换一件衬衫,所需布料和棉花将是个多么庞大的数目?”这番话使得在场的人都无言以对。

“为何要换新衣?旧衣依旧适宜。”

在1942年的那个冬日,毛主席身着一条缀满大块补丁的裤子,亲自为八路军120师团以上的干部们作了一场深入的报告。

这张照片被悬挂于杨家岭毛主席的故居之中。伟人那朴素而坚韧的精神形象,已在无数人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警卫员:“旧的不行了。”

毛泽东主席拿起分发的保暖棉服,询问道:“大家穿的都是这种蓝色的棉服吗?”

警卫员答:“灰色制服。”

毛主席闻言,即刻吩咐警卫员将那件蓝棉衣更换为与战士们款式一致的灰棉衣。

在伟大的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以身作则,亲自投身于生产劳动之中。即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亦在杨家岭住所坡下亲手开垦了一片荒地,并亲自播种各类蔬菜,为全党树立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典范。

1940年,毛主席在杨家岭的窑洞之外设宴款待了南洋华侨的杰出领袖陈嘉庚。宴席之上,仅有的美食便是由战士们亲自耕种的时蔬以及邻里慷慨赠送的一只母鸡。与此同时,在重庆,蒋介石招待陈嘉庚进餐,一顿饭的开销竟高达八百大洋。这两场截然不同的宴席,令陈嘉庚对两个政党的理念与作风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返程之际,他满怀激动地记录下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感:“我心潮澎湃,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仿佛置身于一片新天地,宛如拨开云雾,重见晴空。由此断言,国民党蒋政府必将走向衰败,而延安共产党必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如今,我们尚未走到尽头,却已成就斐然。随后,毛主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二十四载风雨历程,满怀激情地表示:“我党历经艰难险阻,英勇奋斗,波澜壮阔。自古以来,我国从未有过一个集团,如共产党般,不惜一切代价,牺牲无数,成就如此伟业。”

毛主席的这一讲话,实则是对全党同志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

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作报告。

毛主席的这一番言论,揭示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宝贵信息。其中,不乏对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与会代表人数的详述,以及为何选址南湖举行会议的深层原因,与会代表们的生存现状,以及毛主席个人入党历程的诸多细节。然而,讲话的核心要义,在于阐述中国共产党如何从简陋初创发展成为庞然大物,从懵懂无知走向了改变世界的伟大征程。在场的绝大多数代表,对于中共一大历史的介绍还是初次听闻,因此倍感新奇与振奋,同时也深受鼓舞。

1945年6月17日,在隆重举行的中国革命烈士追悼大会上,毛主席发表了激昂的演说,再次引用了这句名言,并进行了深入阐释:“‘作始’指的是事物的起始阶段,‘简’则意指简约、简略,而‘将毕’则象征着接近尾声的时刻,‘巨’则代表宏大、伟大。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具有生命力的特质,无论是生机勃勃的国家,还是充满活力的民众,亦或是充满活力的政党,皆能体现此意。”

“始于简易,终成宏图”,此言深刻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真实面貌。党的初创之际,党员寥寥无几,影响力亦微乎其微。胡乔木曾言:“一大”召开,看似波澜不惊,报纸上亦无甚报道。然而,中国历史性的伟大变革,实则自此拉开序幕。中国共产党从“简易”走向“宏图”的历程,有力地证明了一个道理: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引领历史前进方向的新兴力量,充满勃勃生机,坚不可摧。

在杨家岭,机关工作人员与警卫部队亲自动手,共同建造了中央办公厅的办公楼与中央大礼堂。

这座办公楼落成于1941年,因其独特造型似飞机,故被誉为“飞机楼”。该建筑由三层构成,其中一层北翼是中央图书室,南翼则是中灶饭厅。1942年5月,中宣部在此举办了文艺座谈会,吸引了近百位人士参与。毛主席亲自莅临现场,聆听各方意见,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成熟与丰富,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推进,成为了引领革命文艺发展的鲜明旗帜。即便历经七十多个春秋的沧桑巨变,它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依旧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启示作用。

1945年4月至6月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大礼堂隆重举行。主席台上方高悬的横幅上,十二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在毛泽东旗帜下,胜利前进”。正是在这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中,中国共产党奠基了其理论建设的基石——毛泽东思想。大会通过的党章,首次明文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全部工作的行动指南。”

中共七大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

杨家岭虽地处隐蔽、安全,却并不适宜作为从事理论研究或撰写著作的理想之地。此地施工建设频繁,噪音尤为嘈杂,尤其是办公楼的建设工程,紧邻毛主席的住所。那叮叮当当的凿石声持续不断,往往持续数月之久,严重干扰了工作和休息。

此外,诸如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职工运动委员会、青委、妇委、政策研究室等中央直属机关,均座落在这片幽静的山沟之中。人员穿梭往来,无不经过毛主席的窑洞前,自然难免产生声响。尤其是中央书记处,对于宁静的环境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

1943年10月,尽管杨家岭的土木工程已经圆满竣工,中共中央依然果断决定将书记处迁至枣园。由此,毛主席亦从杨家岭搬迁至此,置身于宁静且风光旖旎的枣园之中。

“秋风萧瑟,人间已变”。

1949年9月,随着开国大典的临近,中央领导层达成共识,决定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毛主席的画像。于是,究竟选择哪一幅画像的问题,便落在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为此,他特地派遣摄影记者多次赴丰泽园,为毛主席精心拍摄了数幅正面肖像。不久,这些珍贵的照片便陈列于菊香书屋的桌案之上,供书屋的主人细细挑选。

在开国大典的盛况中,天安门城楼上高悬着毛主席的画像。

然而,这位日理万机的人民领袖对这些照片均不甚满意。他对工作人员言道:“我并不偏好这种一本正经的标准照,若天安门上必须展示我的画像,那么不妨从那些不经意间拍下的照片中挑选一张。毕竟,随意捕捉的瞬间比刻意摆拍的姿态更显自然。”

获悉毛主席的见解后,周恩来随即派人送来几幅反映毛主席在延安生活场景的照片,其中一张尤为引人注目,那是毛主席与朱瑞的珍贵合影。

在那个秋高气爽的清晨,毛主席与正忙于在延安设立炮兵学校的朱瑞,沿着延水河畔漫步。两人边走边谈,气氛融洽,情谊深厚。见此情景,随行的摄影师便悄然捕捉下了这温馨的一幕。

这是难忘纪念照。

辞别延安之际,朱瑞挺进东北战场。1948年10月1日,在解放辽宁义县的激战中,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的奠基者之一、东北野战军炮兵部队司令员的朱瑞,不幸触雷英勇捐躯,终年43岁。

1945年6月,毛泽东主席与朱瑞将军在延安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在朱瑞烈士的遗物中,毛主席偶然发现了一张他与朱瑞的合影。凝视着这张略显泛黄的照片,毛主席不禁回忆起朱瑞在延安期间多次致信,恳切请求上前线的情景,眼中不禁泛起了泪光。随后,毛主席提议,将这幅合影中的自己放大并精心处理,用以悬挂在天安门城楼前,成为开国大典首张领袖画像的由来。

“千锤百炼,方显真金本色。”此乃毛主席经常引用的一则成语。

五年间,中共中央机关驻扎于杨家岭,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在这段岁月里,党中央和毛主席率领全党,团结一心,奋发图强。特别是大力推行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不仅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共同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最为辉煌的历史篇章;正是在那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这一切,共同成就了杨家岭这个小山村在史册中熠熠生辉。



上一篇:一野传奇:彭总麾下十万雄师为何渐成'川军'风貌
下一篇:粟裕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