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越南签零关税协议,特朗普压力下全球产业链大变革
2025年越南签下“零关税”协议,特朗普强压下的全球产业链震荡
夜里两点半,河内老城区还亮着灯。街头小摊贩收拾着剩菜残羹,一位卖法棍的大妈叹了口气,说起这几天美元涨得像发烧一样,“连猪肉都要贵一成”。没人想到,远在华盛顿的一纸协议,会让越南盾一下子掉了三分之一。
7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在社交媒体上放炮,说美国和越南达成新贸易协议。从此以后,所有从越南出口到美国的货物,要被征收20%的关税;而美国产品进越南,则是零关税。这种“互惠”,说白了就是单方面把门打开。比当年清朝签南京条约还狠——那时候中国好歹还能留个5%的自主权,现在轮到21世纪的东亚小国,不仅主动开门,还要帮人家打扫卫生。
其实,这场风暴早有预兆。今年4月初,美国突然宣布对亚洲多个国家加征30%以上所谓“对等关税”,其中对准越南的是46%。这个数字,让胡志明市金融圈直接炸锅。银行职员阮文山回忆,那天办公室电话响个不停,“老板让我们盯紧汇率,每小时报一次”。央行最后没办法,只能抛售美元硬顶,但效果有限——毕竟2024年光是靠给美国出口赚来的顺差,就占到了全国GDP的四分之一。
消息传来,有人说这是二十年来最危险的一次外部冲击。纺织厂工人们也议论纷纷:“今年鞋厂订单会不会砍?”有人记得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时,有家做运动鞋代工的小厂老板带着全家跑去柬埔寨避风头,可没想到几年后还是躲不过这一刀。
为了自救,河内政府急忙降了美国产液化天然气、乙醇等商品进口关税,把SpaceX请进来搞投资,希望能换点好脸色。但白宫并不买账,一直到4月9日才象征性地给出90天缓冲期,将惩罚性关税临时降至10%,逼得河内不得不坐下来谈判。有趣的是,这期间还有不少关于波音飞机采购、农产品进口额度的“小道消息”满城飞,有些甚至被编成段子:波音飞机买八十亿,还送玉米大礼包!
最终谈判桌上,美国开出的条件极其苛刻:除了高额普遍性关税,更有一条专为中国定制的新规——凡是第三国(主要指中国)经由越南转运到美国的商品,都要加收40%惩罚性费用。而且,美方还要求派员核查本地工厂生产线,看有没有“中国元素混入”。有人调侃,这比防疫封控还严。“实质转型标准”更是一记闷棍——只有那些增值超过30%、或者完成全部归类变更的产品才能叫“Made in Vietnam”。
这种细致入微、直插供应链核心腹地的监管,在老外行话里叫supply chain transparency。在北宁省一家电子装配车间工作的陈阿姨就抱怨:“以前贴牌贴标就能过,现在每颗螺丝都怕查。”她女儿大学毕业后原本想进三星工作,如今也犹豫起来,“印度那边工资低,但听说最近招的人多。”
耐克和阿迪达斯已经开始调整产线,据内部员工透露,他们准备将部分订单撤往印尼或墨西哥。一位曾参与过中资家具企业搬迁项目的人士提起往事:2016年广东某家具公司为避中美贸易壁垒,把喷漆流水线整体搬去了平阳省,当时觉得稳赚不赔,如今却发现“一夜回到解放前”。
纺织业同样受伤惨重。据统计,目前70%的化纤原料依赖中国进口,对美出口缩水意味着上游供应商也跟着遭殃。有学者指出,如果这条通道断裂,中国广西与云南沿边城市的小型加工企业恐怕首当其冲。这些变化,很少见诸官方文件,却已在村镇间流传甚广,比如谅山一带就有句俗语:“羊走错路,全村喝稀粥。”
至于所谓“大礼包”,表面看似拿到了80亿美元波音采购合同,还有29亿美元农产品备忘录,其实这些都是常规生意,被包装成恩赐罢了。一名曾参与磋商过程的人私下吐槽:“哪有什么真正让步?都是旧账翻新。”反倒是真正关键的问题,比如市场经济地位、高科技出口限制,美方根本没松口。总书记苏林签完字后当天就在新闻发布会上喊话,可惜没有回应。他的话后来被《劳动报》戏称为“无声信函”。
最难堪的是生产环节全面透明化。不止一个业内人士担心,本土产业机密形同虚设,再加上海量廉价玉米、大豆、机械设备免检涌入,对国内农业与制造业来说简直灭顶之灾。“以前我们还能靠邻居泰国一起抗议,现在好了,人家直接甩锅,我们只能自己扛。”马来西亚官员甚至在闭门会议里抱怨:“全东盟都被拖下水。”
历史总爱兜圈子。当年的南京路码头边,也许还有清兵端枪巡逻;如今胡志明市机场跑道旁,却多了一排排等待核查的新集装箱。一切仿佛宿命轮回,只不过主角换了一茬又一茬。
我隔壁楼住着个老会计,每次聊起这些国际大事,总喜欢引用一句古诗,他念叨惯了我也记住了:“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意思就是,用土地去讨好强秦,无异于自焚。他年轻的时候见证过苏联解体后的混乱,也目睹过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曼谷,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只要肯弯腰,总能熬过去。但现在呢?他摇摇头,自顾自泡上一壶绿茶,看窗外雨滴落满院子的槟榔树叶。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部分信息参照《劳动报》采访及北宁地方民谣整理,大河网相关报道亦有所采纳。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