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浙江兴惠化纤集团创始人项兴富,萧山大叔15岁修机器,26岁借6万创业,如今干出362亿生意,这3句话普通人记牢能少走10年弯路

发布日期:2025-10-10 04:37    点击次数:75

我敢说,90%的人都觉得“做生意得有靠山,创业得靠运气”。

但今天要讲的这个萧山衙前人,没背景没资源,15岁当机修工,26岁攥着借来的6万块租了间破厂房,带着10台快报废的纺织机和12个老伙计干起了活,现在把公司做到年营业额362.4388亿,冲进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66位。

他叫项兴富,浙江兴惠化纤集团的老板。不是什么“商业奇才”,就是个认准“实在”二字的普通人。

他的故事里没有惊心动魄的资本操作,全是咱老百姓能看懂的“干活”,尤其是最后那3句生意经,哪怕你开个小饭馆、摆个地摊,记着都能用得上。

第一章、15岁当机修工:“机器不骗人,你对它好,它就不坑你”

1963年,项兴富生在萧山衙前的一个普通农家,家里除了几亩田,啥都没有。1978年,15岁的他刚从衙前中学毕业,就进了公社新办的丝绸厂,成了最年轻的机修工。

那会儿的机修工可不是轻松活,车间里机器轰鸣,机油味呛得人难受,夏天温度能飙到40度,汗水顺着脊梁骨往下淌,衣服能拧出水来。

别人下班就往宿舍钻,项兴富却抱着设备说明书啃,车间里的老机器,他拆了装、装了拆,连每个零件的磨损痕迹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次厂里赶外贸订单,一台德国进口的纺织机突然卡线,几个老机修工折腾了半天都没修好。

眼看第二天客户就要来验货,项兴富蹲在机器旁,从傍晚摸到凌晨,手指被零件划得全是小口子,终于发现是齿轮咬合处积了棉絮,导致张力不均。

他用镊子一点点挑干净,再涂上机油,机器重新转起来时,天边都泛起了鱼肚白。

第二天客户来,摸着平整光滑的面料,当场把订单从10万米加到30万米。

厂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小项,你这手艺能当饭吃!”项兴富只说了一句:“机器跟人一样,你对它上心,它就不糊弄你。”

1980年,17岁的他升了车间主任,管着300多号人。有年冬天,原料供应商突然断货,订单要是违约,厂里就得赔一大笔钱。

项兴富揣着两个冷馒头,坐了8个小时绿皮火车去江苏找货源,连续跑了5家工厂,终于在第三天凌晨,跟一家濒临停产的纱厂谈妥供货。

回来时,他的棉鞋都冻成了冰疙瘩,脚肿得穿不上鞋,却笑着跟厂长说:“货有着落了,放心。”

这段日子,他没学过什么“管理技巧”,就认准一条:“手下人跟着你干,得让他们有饭吃;客户跟你合作,得让他们不吃亏。”

年轻人别嫌手上的活脏,把小事做透了,本事自然就长在身上了。

第二章、26岁借6万创业:“别人嫌麻烦的活,我干;别人不敢担的风险,我扛”

1989年,26岁的项兴富看着身边有人下海赚了钱,心里也动了念头。可他手里只有攒下的2万块,不够开厂。

没办法,他硬着头皮跟亲戚朋友借了4万,凑够6万块,租下了萧山区螺山丝绸厂——一间漏风的老厂房,10台老旧的纺织机,12个愿意跟着他干的老同事。

那会儿民营企业还不普及,他只能“挂着集体企业的名头”干,每天天不亮就到厂,检查机器、清点原料,晚上工人走了,他还得对账到深夜,经常就睡在车间的行军床上。

有次,一个客户订了5万米灯芯绒面料,要求一周内交货。

可生产到一半,染料突然不够了,供应商说最快也要10天才能送到。项兴富没跟客户说“做不了”,而是带着两个工人,开着三轮车去几十公里外的染料厂,软磨硬泡让人家匀了一批现货,拉回来连夜赶工,终于在第七天早上,把面料准时送到客户手上。

客户看着熬得满眼血丝的项兴富,说:“以后我的货,只从你这拿。”那一年,小厂赚了8万块,项兴富把利润全分了,自己只留了够生活的钱。有人说他傻,他却笑:“跟着我的人都不容易,有钱大家一起赚,才能长久。”

1996年,33岁的项兴富终于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杭州兴惠化纤有限公司,还花大价钱引进了意大利和日本的先进设备。

别人劝他“慢慢来,别花冤枉钱”,他却说:“机器好,活儿才好;活儿好,客户才信你。”

创业不是赌运气,是把别人不愿意做的“麻烦事”,做成自己的“招牌事”。

第三章、30年干出362亿:10家子公司“不贪多,只做精”,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现在的兴惠集团,旗下10家子公司,每一家都像产业链上的“螺丝钉”,扎得稳、拧得紧:

1- 杭州惠丰化纤:专门做涤纶低弹丝,年产30万吨,是服装、家纺的核心原料。车间里24小时运转的生产线,每小时能出2吨货,直接供给下游工厂,没有中间商加价,性价比在市场上没人能比。

2- 杭州兴惠纺织:集团的“面料王牌”,年产1.8亿米面料,从弹力布到户外功能面料都做。有次给国际品牌做灯芯绒,客户对颜色要求极高,他们前前后后调了17次色,最后客户说:“你们的认真,比面料本身更值钱。”

3- 浙江得力房地产:2002年创办的全资子公司,没去炒商品房,而是建了“化纤产业综合体”。占地200亩的园区里,聚了30多家上下游企业,从原料到生产再到物流,15分钟就能搞定,2024年园区产值就有48亿,比单纯卖房踏实多了。

4- 杭州兴惠进出口:把抗静电纱线、再生纤维卖到50多个国家,2024年欧美市场出口涨了35%,靠的就是“品质过硬,价格实在”。

项兴富从不搞“多元化”,有人拉他做房地产、搞金融,他都拒绝:“我就懂化纤这一行,别的行业不懂,进去就是赔钱。”

30年来,他把所有心思都砸在“纺丝、织布”上,才从6万小厂,干成了362亿的集团。

做企业就像种庄稼,别想着一块地种十样菜,把一样菜种好,就够吃一辈子了。

第四章、不跟对手“死磕”:“别人做‘红海’,我挖‘蓝海’,对手强,我就跟他合作”

化纤行业竞争有多激烈?2025年全国有上千家化纤企业,稍有不慎就会被淘汰。但项兴富从不跟对手“硬碰硬”,反而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路。

最典型的就是跟恒逸集团的合作。1999年,项兴富和恒逸董事长邱建林还是“竞争对手”,经常在原料采购上抢资源。

但当他得知双方都想突破国外垄断的“聚酯熔体直纺技术”时,主动找上门:“与其互相压价,不如一起干大事。”

两人凑了3.5亿,成立浙江恒逸聚合物有限公司,上了国内民营企业第一条熔体直纺生产线。

项兴富扎在工地盯进度,把24个月的工期压缩到20个月,投产那天,看着自主生产的聚酯切片,他红了眼:“这一下,咱们就不用看外国人的脸色了!”

后来有人问他:“不怕技术被抢吗?”他说:“能一起把蛋糕做大,比自己吃一小块香多了。”

2024年,两人又成立联合实验室,专攻化纤新材料,现在两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占了行业的15%。

面对浙江汇隆、中维化纤这些对手,项兴富也不“跟风”。汇隆做涤纶色丝,他就研发“抗静电纱线”,填补国内空白;中维做尼龙丝,他就搞再生聚酯纤维,废水回用率达85%,产品拿了国际认证,欧美客户抢着要。

他常说:“对手不是敌人,是镜子,能照出自己的不足;更是伙伴,能一起把行业做得更好。”

商战不是“你死我活”,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再跟对手“搭把手”,路才会越走越宽。

第五章、项兴富的3句生意经,普通人记着就能用

30多年从穷小子到362亿老板,项兴富没学过什么“商业理论”,但这3句话,比任何商学院的课程都管用:

1. “利可共而不可独,独利则败”

当年跟恒逸合作,有人劝他“独占技术更赚钱”,他偏要五五分成。结果恒逸带来了资金和渠道,项目早投产半年,利润翻了倍。他说:“蛋糕就这么大,你一个人吃,迟早会被饿死;分给别人一块,别人才会帮你做更大的蛋糕。”

2.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

别人做普通面料,他就搞功能面料;别人也做功能面料,他就把质量做到最好;别人质量也跟上了,他就靠产业链降成本。这不是“投机取巧”,是“把自己的优势做到极致”。

3. “财不走急,富不去偏”

2010年房地产火爆时,有人拉他跨界,他拒绝了:“不懂的行业不能碰,赚快钱的事大多不长久。”30年只做化纤,哪怕行业低谷时也不转行,才熬成了今天的规模。

写在最后普通人的成事,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实实在在”

项兴富今年62岁,还是每天早上7点到厂,有时候去车间转一圈,跟工人聊聊天,晚上还会翻出老账本看看。

他常说:“我就是个普通的衙前人,没什么本事,就是比别人多了点‘实在’——对机器实在,对工人实在,对客户实在。”

是啊,哪有什么“天生的老板”?不过是把普通人不想吃的苦吃了,把普通人懒得做的“实在事”做到了。

15岁修机器不嫌脏,26岁借债创业不怕输,62岁还在坚守主业不贪心,他的362亿,是用“实在”一点点堆出来的。

咱们普通人或许成不了千亿富豪,但能学他的“实在”:上班就把活儿干好,开店就把客户服务好,跟人合作就别耍小聪明。

记住,这个世界从不缺“聪明⼈”,缺的是“实在人”;从不缺“想成功的人”,缺的是“肯踏实干事的人”。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就分享给身边正在打拼的家人朋友吧。踏实的路,走得慢,但走得稳;实在的人,赚得慢,但赚得久。

普通人最大的“运气”,从来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你对生活实在,生活就会对你实在。

冷眼看商业,洞见新世界。

以上,共鸣!



上一篇:地道战20:俄军凭空“钻”进库皮扬斯克,乌军为何连预警都没?
下一篇:基金交易平台全攻略:证券公司、银行、指数直达,哪个更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