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习题:八上历史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闯关01 帝制复辟
1.【新情境·漫画与历史】下图《自作孽不可活》是民国时期的一幅漫画,它讽刺了()
A.宣统皇帝下诏退位B.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C.袁世凯的复辟帝制D.军阀之间混战不休
【答案】C
【解析】根据漫画《自作孽不可活》中“民国四年”“万岁”并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四年即1915年,漫画讽刺了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C项正确;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民国元年,排除A项;巴黎和会的召开时间是1919年,排除B项;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后,中国陷入了持续十余年的军阀混战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跨学科·语文与历史】某历史人物去世后,时人撰写挽联:“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紫泥。”这反映出当时()
A.清廷压迫百姓B.复辟行径不得人心
C.军阀割据混战D.封建制度业已终结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挽联通过 “笑鳌入紫泥”(讽刺其失败)直接表达对复辟行为的嘲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帝制复辟的反对,说明复辟行径不得人心。结合史实,这与 1915 年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 年被迫取消的事件完全吻合,B项正确;挽联核心是批判复辟帝制的行为,未涉及清朝统治时期的百姓压迫问题,且清廷在 1912 年已灭亡,与材料中 “改国号”“称皇呼帝” 的时间背景不符,排除A项;挽联重点是批判“称帝”行为,未涉及军阀之间的武装割据或混战,排除C项;1912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封建制度的彻底终结需到新中国成立后(如土地改革等)。挽联反映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强调 “君主专制” 不得人心,而非 “封建制度” 完全终结,排除D项。故选B项。
3.下面是同学们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它反映的主题是()
A.辛亥革命历史背景B.封建帝制的新发展
C.列强对华侵略加剧D.共和与专制的较量
【答案】D
【解析】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妄图复辟帝制,走向专制;“宋案” 引发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这些事件都是维护共和制度与袁世凯专制、复辟行为的斗争,体现了共和与专制的较量,D项正确;辛亥革命发生于 1911 年 ,而知识结构图中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等是辛亥革命后的相关事件,并非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排除A项;“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等是反对袁世凯独裁、复辟帝制等倒行逆施行为,是对封建帝制复辟的抵制,并非封建帝制有新发展,排除B项;知识结构图里的 “宋案”“袁世凯复辟帝制” 等事件,主要围绕国内政治斗争,是共和与专制的较量,未体现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排除C项。故选D项。
4.【新素养·历史解释】1916年元旦,袁世凯在新华宫受百官朝贺……袁世凯在众叛亲离的窘境中,被迫于3月22日取消帝制,次日废除“洪宪”年号。材料说明()
A.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B.袁世凯称帝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袁世凯称帝顺应时代历史潮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16年元旦,袁世凯在新华宫受百官朝贺……袁世凯在众叛亲离的窘境中,被迫于3月22日取消帝制,次日废除‘洪宪’年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了袁世凯在1916年元旦称帝后,仅过了不到3个月就因“众叛亲离”被迫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任何复辟帝制的行为都难以成功,C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问题,主要反映的是袁世凯称帝失败,而非资产阶级革命的问题,且袁世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势力,排除A项;题干提到袁世凯“众叛亲离”,说明其称帝缺乏广泛支持,而非有群众基础,排除B项;袁世凯称帝是逆历史潮流的复辟行为,与材料中“众叛亲离”“被迫取消帝制”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5.【新情境·漫画与历史】下图是民国四年的一幅宣传报,印有“不用日货,争回主权”“务要收回旅顺、大连”等。该宣传报印发的直接原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结束B.“二十一条”的签订
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D.一二·九运动的兴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民国四年的一幅宣传报,印有‘不用日货,争回主权’‘务要收回旅顺、大连’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四年(即1915年),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妄图攫取包括旅顺、大连在内的更多权益,与宣传报“务要收回旅顺、大连”“不用日资,争回主权”直接相关。可知该宣传报印发的直接原因是“二十一条”的签订,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于1895年,与民国四年即1915年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是1919年,与民国四年即1915年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兴起,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与民国四年即1915年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闯关02护国战争
6.【新素养·史料实证】“此役是关乎国体之战,亦如蔡锷所言,是‘为四万万人人争人格’”,“经此役后中国传统的君主制正式告终,其后溥仪在民国六年的复辟及二十一年的伪满洲国,也只不过是由军阀、日本人操纵的傀儡而已。”“此役”发端云南,牵动全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此役”是()
A.辛亥革命B.二次革命C.护国战争D.国民大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此役是关乎国体之战,亦如蔡锷所言,是‘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经此役后中国传统的君主制正式告终,其后溥仪在民国六年的复辟及二十一年的伪满洲国”,结合所学知识,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全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和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C项正确;辛亥革命爆发在1911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旨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爆发地点在武昌,不符合材料“发端云南”,排除A项;二次革命发生在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前,是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的革命运动,最终失败,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是指1924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新素养·时空观念】从下列两幅形势图中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二次革命形势图护国战争形势图
A.革命运动都从南到北席卷全国B.两次斗争都取得了胜利
C.两次斗争都反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D.都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形势图信息和所学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不懈斗争,主要包括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因此可推断出两幅形势图中可以得出的推论是两次斗争都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D项正确;二次革命局限于南方,护国战争始于云南并向周边扩展,未形成全国性席卷,未波及北方核心区域,排除A项;二次革命被北洋军阀镇压而失败,护国战争虽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但未推翻北洋政府统治,“都取得了胜利”说法有误,排除B项;二次革命针对袁世凯独裁,护国战争针对袁世凯称帝,均未涉及军阀混战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8.【新素养·历史解释】下面是某老师《辛亥革命讲义》内容的目录摘编,横线处最适合补充的内容是()
第一节觉醒——孙中山投身革命
第二节前奏——革命志士的奋斗
第三节高潮——武昌起义
第四节余波——__________
A.黄花岗起义的爆发B.军阀间的混战割据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为挽救共和而斗争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余波应体现辛亥革命后的后续影响或结果,应该是辛亥革命后维护革命成果的努力(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符合“余波”的延续性叙事。D项正确;黄花岗起义的爆发属于革命前奏(第二节内容),时间逻辑不符,排除A项;军阀间的混战割据是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象,材料是从革命党人角度叙述的。不是军阀角度,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辛亥革命无直接因果关系,属新文化运动时期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9.【新素养·唯物史观】护国运动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这次“运动”爆发的首要原因是()
A.袁世凯为称帝不惜牺牲中国的主权B.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遇刺身亡
C.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总统D.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出卖国家利益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袁世凯为了称帝,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出卖国家主权,换取日本支持。这种卖国求荣、复辟帝制的行为引发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成为护国运动爆发的首要原因。护国运动以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共和制度为目标,A项正确;宋教仁遇刺身亡发生在1913年,是导致“二次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并非护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排除B项;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总统是在1913年,之后他逐步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但这不是护国运动爆发的首要原因,排除C项;军阀为争夺地盘出卖国家利益是民国时期长期存在的现象,但并非护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和首要原因 ,排除D项。故选A项。
10.云南起义独立一经宣布,全省人民莫不欢欣鼓舞,各机关、学校乃至商店都贴出“拥护共和万岁”的标语,悬挂五色国旗。全省呈现一片如火如荼的反袁热潮。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B.二次革命C.护国战争D.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符合题干中云南起义、反袁等信息,C项正确;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统治,与反对袁世凯无关,排除A项;二次革命是1913年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反对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的武装斗争,主要在江西、江苏等地,并非云南起义,排除B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此时袁世凯已去世,排除D项。故选C项。
闯关03军阀割据
11.【新素养·历史解释】造成下列实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B.政体改变C.军阀割据D.闭关锁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14-1918年的“农户、耕地、荒地、军费”的数据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1918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大量征兵、抢占耕地等,导致农户减少、耕地减少、荒地增加、军费激增,C项正确;列强侵略主要体现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经济掠夺等,如通过不平等条约赔款、控制海关等,题干表格所呈现的农户、耕地、陆军、军费等变化并非列强侵略直接导致的最主要结果,排除A项;政体改变一般指政治体制类型的转变,如从封建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制等,它与表格中农业和军事方面出现的这些变化没有直接因果联系,排除B项;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到鸦片战争后已被打破,与本题所涉及的表格内容时间和因果关系不匹配,排除D项。故选C项。
12.1916年孙中山针对民国社会乱象,愤概不已地说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意在说明当时()
A.辛亥革命没有成功,仍要继续革命B.军阀割据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势在必行D.三民主义实践艰难,任重道远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6年时,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陷入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 形象地体现了军阀割据带来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从政治制度变革角度有成功之处 ,题干重点强调民国社会乱象是军阀割据所致,并非强调辛亥革命没成功要继续革命,排除A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时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在于强调1916年军阀割据下“民愈不聊生”,三民主义早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的发刊词《民报》中就提出,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新情境·漫画与历史】如图为1917年的时政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人》,描绘了各路人士在四方的手臂推动下,争夺一把“交椅”。这幅漫画反映了()
A.北洋政府权力争夺激烈B.社会各界追求民主政治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各路人士追求国家统一
【答案】A
【解析】据漫画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处于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分裂,直系、皖系、奉系等派系相互争斗,中央政权更迭频繁,权力争夺激烈,同时,这一时期也有各种政治力量活跃,如复辟势力、革命党人、地方军阀等,他们可能都在争夺国家权力,漫画中“四方的手臂”暗喻不同派系,“争夺交椅”直接指向权力斗争的激烈,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A项正确;虽然民国初年民主思潮有所传播,但1917年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主政治实践严重受挫(如张勋复辟、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漫画未体现民众对民主的诉求,更多聚焦权力争夺,此选项与画面主题关联较弱,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共和观念有一定传播,但北洋时期军阀混战、宪政倒退,社会更关注实际权力分配而非抽象理念。漫画未体现对共和制度的推崇,此选项偏离核心,排除C项;国家统一虽是长期目标,但1917年军阀割据、派系林立,漫画中的“争夺”更凸显分裂而非统一努力,此选项与画面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4.下表是中国20世纪初的相关数据,该表可以用于研究()
A.辛亥革命的背景B.《辛丑条约》的内容
C.复辟帝制的过程D.军阀割据混战的后果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减少1500多万户、减少26000多万亩、增加92万多人、增加5000多万元”和所学知识可知,1914-1919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给社会带来严重破坏。农户和耕地减少,是因为战争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无法正常从事农业生产,土地也遭到破坏。陆军人数增加和军费增长,是因为各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不断扩充军队,导致军费开支大幅上升,D项正确;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其内容主要是赔款、划定使馆界等,与表格数据无关,排除B项;复辟帝制主要是袁世凯1915年称帝等事件,表格数据主要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变化,并非单纯复辟帝制过程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5.【新情境·漫画与历史】下图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此漫画主要反映的是()
A.各派军阀都依附于帝国主义B.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军阀混战意图抢夺北京政权D.各派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可知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派系都各自占据着一块地盘,互相混战,脚底下是人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B项正确;北洋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排除AD项;北洋军阀混战的主要意图并非单纯抢夺北京政权,而是为了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和各自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B项。
一、选择题
1.【新素养·历史解释】(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袁世凯就职大总统后,不断破坏责任制内阁,一度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这反映了()
A.戊戌变法的局限性B.辛亥革命的必要性
C.民主革命的艰巨性D.五四运动的广泛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袁世凯就职大总统后,不断破坏责任制内阁,一度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致使革命进程出现反复,这说明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革命具有艰巨性,C项正确;题干与辛亥革命有关,没有涉及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排除AD项;题干描述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公然开历史倒车的情形,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必要性,排除B项。故选C项。
2.【新情境·漫画与历史】(2025·江苏苏州·二模)下图所示是1915年2月4日《神州日报》上登载的马星驰的漫画《覆鼓之影响》,鼓面下露出的三座房屋上写着“学堂”“报馆”“自治”。该漫画意在()
A.讽刺袁世凯倒行逆施B.拉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C.赞扬兴办学堂的政策D.声讨“宋教仁遇刺惨案”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15年2月4日《神州日报》上登载的马星驰的漫画《覆鼓之影响》”,“学堂”“报馆”“自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袁世凯加紧了复辟帝制的步伐,意图通过复古为其复辟帝制奠定基础,而《覆鼓之影响》的漫画作者通过将“学堂”“报馆”“自治”等民主意象覆盖在鼓下这一行动,抨击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的做法,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与题干信息“1915年2月4日《神州日报》上登载的马星驰的漫画《覆鼓之影响》”,“学堂”“报馆”“自治”,没有联系,排除B项;兴办学堂的政策,是希望通过教育来启迪民智,培养新型人才,与“报馆”“自治”没有联系,排除C项;声讨“宋教仁遇刺惨案”是指对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北站遇刺事件的强烈谴责和调查要求,与题干信息“1915年2月4日《神州日报》上登载的马星驰的漫画《覆鼓之影响》”,“学堂”“报馆”“自治”,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5·云南楚雄·三模)每一座有历史的城市中,几乎都会有桥的身影。护国桥位于护国路的中段,始建于1919年,为纪念1915年云南首义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革命运动而得名,在新世纪里,向世人展示着雄雄英姿。护国桥承载着的护国运动()
A.建立了中华民国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
C.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D.使社会陷入军阀割据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护国运动发生于1915年,是云南等地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发起的革命运动。虽然袁世凯在1915年底宣布称帝,但护国运动的军事行动和全国舆论压力迫使其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最终失败,C项正确;中华民国的建立是1912年辛亥革命的结果,与护国运动无关,排除A项;结束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1911年),而非护国运动,排除B项;袁世凯死后(1916年),北洋军阀分裂导致军阀割据,但这是护国运动后的间接结果,而非护国运动本身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4.【新情境·漫画与历史】(2025·安徽芜湖·二模)下图为漫画《改头换面》(1912年8月21 日《民权画报》载)。画面中的人大致由五个汉字组成,其头部为“共和”二字,而其四肢和躯干则为繁体的“拿破仑”三字。据此可推知,该漫画()
A.肯定了同盟会的历史功绩B.揭露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C.意在宣扬民主共和的理念D.讽刺了预备立宪的虚伪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912年8月21日”“画面中的人大致由五个汉字组成,其头部为‘共和’二字,而其四肢和躯干则乃为繁体的‘拿破仑’三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辛亥革命的果实已经被袁世凯窃取。漫画中的“共和”表示袁世凯打着共和的幌子;四肢和躯干的“拿破仑”喻指袁世凯像拿破仑那样实行军事独裁,因此作者漫画《改头换面》表达了袁世凯任职后表面维护共和,实质想实行专制独裁,B项正确。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漫画实际上是讽刺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的表面上的共和,排除C项;预备立宪发生在清末新政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1915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湖南志士是()
A.黄兴B.宋教仁C.蔡锷D.蔡和森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从北京潜回云南,通电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发起护国运动,C项正确;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重要人物,参与多次武装起义等,和1915年护国运动中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无关,排除A项;宋教仁积极推动民主政治,主张建立共和政体,1913年遇刺,并非护国运动相关人物,排除B项;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活跃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护国运动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6.【新素养·时空观念】(2025·山东临沂·模拟预测)下列关于下图所示“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维护共和B.战前中国处于割据状态
C.战争首先爆发在武昌D.由袁世凯率先挑起战争
【答案】A
【解析】据题干“下列关于下图所示‘战争’的表述”和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了民主共和制度,护国战争的目的就是反对袁世凯复辟,维护共和制度,A项正确;护国战争前,袁世凯已经掌握了全国政权,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并非处于割据状态,排除B项;护国战争首先爆发在云南,而非武昌。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排除C项;护国战争是由蔡锷、唐继尧等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发起的,并不是袁世凯率先挑起,排除D项。故选A项。
7.【新情境·漫画与历史】(2025·江苏苏州·模拟预测)下图为民国四年创作的一幅漫画,涉及“中日新约”“请愿书”“滇事近闻”等信息。该漫画有可能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二次革命C.护国战争D.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民国四年”“中日新约”“请愿书”“滇事近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四年”是指1915年。1915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后来称帝,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因此材料体现的漫画涉及的是护国战争,C项正确;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不符合题干时间及信息,排除A项;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而题干体现的是护国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5·山西运城·二模)李建同学展示了如下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民国初年()
A.民主科学思想兴起B.民主专制反复较量
C.军阀割据民不聊生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北洋军阀”“刺杀宋教仁”“复辟帝制”“革命党人”“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为了阻止宋教仁北上组阁,派人杀害了宋教仁,“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他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后来袁世凯违背历史潮流,复辟帝制想要当皇帝,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 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可以看出题干中的示意图反映出民国初年民主与专制之间的反复较量,B项正确;我国民主与科学的兴起主要是在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提到人民的生活质量,不能看出民不聊生,排除C项;题干中只是提到了北洋军阀复辟帝制的活动以及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的行动,但是没有提到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民主共和,排除D项。故选B项。
9.在列强激烈争夺下,中国出现了各派军阀割据和互相火并的局面……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在华利益
B.北洋政府实现了国家统一
C.清政府妄图实现帝制的复辟
D.革命党人反对袁世凯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结合所学可知,帝国主义支持军阀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利益,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列强和买办支持各军阀势力,且军阀割据混战,未实现统一,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军阀状态,未涉及清政府,无法得出清政府妄图实现帝制的复辟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军阀状态,没有涉及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0.【新情境·导图与历史】(2025·辽宁大连·二模)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关于下面示意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A.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B.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C.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状元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南京临时政府奖励事业、荣氏兄弟建立家族企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典型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荣氏兄弟建立家族企业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三者从企业创办、政策支持、家族企业发展等角度,共同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主题,D项正确;题目材料中的三个关键信息点都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关,未提及与教育文化事业相关的内容,如学校创办、教育改革、文学艺术、思想传播等,排除A项;题目材料中的三个关键信息点都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关,未直接涉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比如衣食住行等变迁,排除B项;题目材料未直接涉及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如宣传民主共和理念、政治思想启蒙,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
11.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中华民国约法》
材料三: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材料四:民国初期若干年(注:指1926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
——《全球通史》
(1)材料一选自的文件是哪一年颁布的?其性质是什么?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总统的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又修改总统选举法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表述的合理性。
【答案】(1)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从三权分立到总揽大权。目的:复辟帝制。
(3)军阀割据混战,人们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严重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析】(1)时间: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以得出,材料内容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时间为1912年。
性质: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变化:根据材料一“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总统只有行政区;而“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大总统已经大权独揽,所以变化是从三权分立到总揽大权。目的: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材料二选自《中华民国约法》,结合所学知识,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所以目的是复辟帝制。
(3)合理性:根据材料三可以得出,军阀混战时期,农户、耕地数量都出现很大下降,而荒地、陆军与军费均有很大增长,这说明军阀割据混战,人们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严重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材料四说民国初期若干年(注:指1926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具有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