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空降北京推广 B40,算力定价,忘掉成本,拥抱市场价
主要观点
1.算力租赁,不要再说我的成本都是 多少,标品,存量市场,大家只按市场价租赁;
2.英伟达黄老板本周到北京,邀请大客户老板闭门,推广新产品 B40,并且已经备货百万片;
3.下半年互联网算力需求集中爆发在 blackwell 架构,其他需求锐减;其他算力中心项目都无法落地。
4.A100/A800 12个月租赁价格 1.5~2w/台,H100/H800 7 月正式跌破 5w/月;
市场定价铁律:标品时代,成本故事失效
过去,算力租赁平台谈价格,常拿 “折旧、电费、TCO(总拥有成本)” 说事儿,用成本支撑溢价。但如今,GPU 成标品,二手卡流通充分、库存又高企,客户画风突变,直接问 “现在 A100/H20 市场租价多少” 。
这背后,存量算力租赁价格逻辑已重塑 ——与成本解绑,和供给强相关。多家云厂商果断切换模式,把 “成本加成” 丢一边,改成 “紧盯竞品”:每天爬虫抓取同行挂牌价,自动调自己的价。别再强调 “我成本多高”,市场只看现货行情!
曾经,算力租赁报价逻辑简单。服务商依据数据中心建设、电费、运维成本,加上 GPU 采购成本与合理利润,用 “成本定价”。早期市场透明,客户还能估摸供应商利润空间。
可 AIGC 爆发,高质量算力从普通 “IT 资源”,升级成稀缺 “战略资源” 。它的价值,不再局限物理成本,而是看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模型训练效率、业务创新速度,以及市场竞争优势。
当下 “一卡难求”,高端 GPU 尤其稀缺,价格弹性由稀缺性定。手握 H800、A800 这类 “硬通货” 的厂商,早不纠结成本,直接对标市场最高接受价。算力成高度标准化商品,租赁价格被最直接、残酷的供需关系支配 ——“你有需求,我有卡,价格看市场行情”,成行业心照不宣的新规则!
黄仁勋空降北京:B40 百万片已备货
英伟达 CEO 黄仁勋率高管团队抵达北京闭门会:
字节跳动、阿里、腾讯等CXO级别接待;
现货承诺:B40 已备货 100 万片,Q3 开始每月向中国大陆稳定出货 15~20 万片
价格锚点:官方指导价 6 500~8 000 美元/片,比 H20 直降 30~40%;
正是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黄仁勋本周亲临北京。据多方消息证实,他此行的核心目的,就是向中国互联网及云计算领域的头部客户“闭门推广”专为企业数据中心和AI推理设计的NVIDIA B40 GPU。
B40作为Blackwell架构家族的一员,虽然在FP8/FP6浮点性能上低于其旗舰兄弟B200,但它在AI推理、小规模训练以及企业级通用计算方面展现出极高的能效比和性价比。更重要的是,黄仁勋此次带来了极具诚意的“见面礼”——英伟达已为中国市场准备了百万片级别的B40现货。
精准卡位: 在高端计算卡(如B200)受限的情况下,B40成为了当前形势下,中国客户能够合法合规获取到的最强大的Blackwell架构产品之一,完美填补了市场空白。
稳定军心: “百万片现货”的承诺,直接打消了市场对于“PPT产品”和“期货”的疑虑,给予大客户极大的信心。对于急于在下半年启动新一轮AI军备竞赛的互联网巨头而言,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黄仁勋此次与大客户老板们的会面,不仅仅是产品推介,更是一次市场信心的构建和价格预期的管理。通过B40的发布和备货,英伟达再次向市场证明了其在AI芯片领域无可匹敌的领导地位和对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控。
Blackwell成为互联网算力增长爆发点
随着B40的正式亮相和即将到来的大规模交付,下半年中国AI算力市场的需求格局将发生剧烈变化。
大型互联网公司、云服务商以及头部AI模型公司,其核心算力需求将迅速、集中地切换到以B40为代表的Blackwell架构上。 原因很简单:
代际优势: Blackwell架构在性能、能效和功能(如第二代Transformer引擎、FP4/FP6支持)上相较于上一代Hopper架构(H800/H20)有着碾压性的优势。对于追求极致性能和效率的大模型训练而言,选择Blackwell是必然的。
生态锁定: NVIDIA的CUDA生态已经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护城河。对于已经深度投资于该生态的用户来说,升级到最新的Blackwell架构是最平滑、成本最低的路径。
增量需求: 对Blackwell架构(尤其是B40)的算力需求将呈井喷式爆发,价格也将在市场的高度追捧下维持高位。
存量暴跌: 除了Blackwell之外,对其他架构(包括上一代Hopper甚至更早的Ampere架构)的算力需求将急剧萎缩,甚至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一些中小企业或非核心业务可能会转向这些“降级”算力,但其价格和市场热度将无法与Blackwell同日而语。
又是一波算力爆发时
黄仁勋的北京之行,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中国AI算力市场的层层涟漪。它不仅带来了B40这款足以重塑市场格局的重磅产品,更彻底宣告了算力“成本定价”时代的终结。
对于我们AI芯片和算力中心的从业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我们必须适应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波动性更强的定价环境,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更敏锐的判断。机遇则在于,掌握了以B40为代表的顶尖算力资源,就意味着掌握了未来市场的主动权和定价权。
下半年,算力市场的牌桌已经重置,玩家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筹码。而“老黄”和他的Blackwell,无疑是这场牌局中最核心的变量和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