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主张新文化,投身工农运动,英勇牺牲
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让人琢磨的话:“此人胜我十倍。”对象不是谁,他指的是恽代英。不是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但在不少历史老文件和革命回忆录里,恽代英的出现,总带着浓墨重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被毛主席称赞“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到底有啥来头。
恽代英出身其实不算苦,家里是湖北一带的读书家庭,条件还说得过去。按道理,这种家庭出来的,一般都是老实读书、考个功名,走走仕途,日子过得整整齐齐。但这哥们不一样,他打小读书就“不安分”,读书不光读那些升官发财的路数,还特爱琢磨身边人的吃喝拉撒,尤其对社会底层的生活感兴趣。小孩懂得关心苦难,这种“多事”,在那个年代可不多见。
刚进武昌中华大学的时候,正好赶上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革,要说小姐妹掀桌子、革命小分队搅局,他也算是先头部队。新文化运动搞得风生水起,《新青年》这样的杂志成了年轻人热议的阵地,恽代英也发表文章,不留情面地批评老套的讲法,主张民主和科学。他写东西有一股子直奔主题的劲头,年轻人买账,他也慢慢被一批铁粉推起来。说句题外话,毛泽东那个年代,在湖南,也曾经一度读过恽代英的文章,受他鼓励。
有人会说,文章写得好,顶多就是个“笔杆子”,实际上他很快就干起了“走出去”的活。五四运动爆发后,恽代英在武汉成了学生运动组织者,领导游行、办讲座,还创办了利群书社,把一堆进步书刊往外撒。你以为这就是家小书店?其实更像大家闺秀的八卦聚会,青年才俊都在里面探讨怎么救中国。
纸上谈兵不是他的作风,他信什么就干什么。他坚信人要走到老百姓中去,不然一切理想都是空话。所以他不光在武汉站队,后来又去了安徽、四川、上海各地,秘密搞工农运动,和工人同吃同住。穿着粗布衣裳、搬着麻袋、混在码头上——看起来有点文弱,其实骨子里比谁都硬。有同伴问他:“你咋吃得了这种苦?”他就淡定回一句:“离开大众,你啥都成不了。”
革命这个事,哪有一帆风顺。1927年“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开始疯狂追杀共产党人。大批同志倒下,恽代英却没有跑路,反而加大力度搞地下工作。搞地下工作跟做地下党员是两回事,随时可能丢命。他选择硬抗。有种说法现在看着有点“理想主义”,但那时候的革命者就是吃这碗饭的。1930年,他在上海被捕,真是掉进了狼窝。一进监狱,就是铁窗黑暗、皮鞭毒打,他硬是熬了下来。更牛的是,他没被吓破胆,还在牢房里给其他囚犯做思想工作,搞一些读书班,悄悄提升战友的文化水平。用的是化名,敌人一开始没认出来。
但好景不长,还是有人背叛。他身份暴露后,蒋介石派人来监狱亲自确认。面对敌人,恽代英没慌,坦坦荡荡地站出来,承认自己的身份。1931年4月,他被押赴刑场,英勇牺牲,年仅36岁。
你说他值吗?其实恽代英在历史上留名,不是因为寿命长,也不是因为职位高。他厉害的地方就在于“知行合一”——不是纸上画饼,想一套干一套。按他的家世,过安稳日子完全没问题,但他宁愿扎到底层、和工人一起喝白水啃馒头,为中国底层百姓去搏命。理论上讲,他是个思想家兼行动派,左手写文章,右手办实事。很多同时代的革命者,都是一板一眼学他做事,毛泽东也推崇备至。
没啥神秘的,恽代英的选择其实很单纯:怎么能让中国穷人生活好一点。读圣贤书只是入了门,敢站出来干才算是真本事。
本科时期的恽代英,已经算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小圈子里闯出了名堂。对老旧封建那套,他是一路批判到底,没点妥协。你想想,当年能在杂志公开抨击封建礼教,底气得有多足?而且那时候影响层面上,已经有了不少未来中国的政坛大佬在关注他,包括远在湖南的毛泽东。看过他文章的人,后来不少都成为了革命同路人。
真正让人佩服的地方,还是他的实际行动。中国的“救国方案”当时多如牛毛,有人出主意、有人发牢骚、有人蹲在茶馆里吆喝。恽代英可不是嘴皮子功夫,他下场组织学生运动,亲自参与五四风潮,还拉了利群书社,搞群众思想启蒙。书社这个点,打个比方,相当于今天大学里的“思想沙龙”,一批有想法的年轻人聚在一块,唱唱反调、琢磨怎么破局。
加入共产党以后,恽代英的活动就更偏向实战。他不是那种坐办公室的干部,而是到处跑基层搞群众工作。安徽、四川、上海,走了不少地方,每天跟工农近距离接触。他宁愿吃错饭、住烂房子,也要和工人并肩作战。说白了,这种作风可不是装样子,是真正融进去了。很多革命者都说过,只有自己深入底层,才能知道啥叫“人民的需要”。
政局乱起来谁都难混,"四一二"政变后,恽代英的生存风险直线飙升。大批共产党人被捕、枪毙,他没有选择跑路或者妥协,而是转入更加危险的地下工作。用现在话讲,就是“随时准备拼命”,但他没有任何犹豫。活生生一腔热血,哪怕被抓住,也不泄露党的秘密。他在监狱里,还继续搞思想工作,帮助狱友提升文化,精神气节几乎让身边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化名一度让他多撑了一阵,但叛徒出卖暴露后,身份一查到底。蒋介石亲自过问他的案子,对方一脸淡定承认,不怕死,最后坦然走上刑场。36岁的生命,说没就没了,但留下的影响可不是说没了就没了。
很多人问,为什么恽代英值得毛泽东那样敬佩?答案其实不复杂,他一直在用行动验证自己说过的话。一开始可以做学者,走正常路线,结果却选择了革命和底层。不是嘴上说得漂亮,是到处干革命,哪怕最危险的时候,也敢拼到底。他的身上,你很难分出“理论家”和“实干派”,这两种气质都很纯正。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毛泽东评价他的格局那么高。
现今年轻人有时喜欢标签化,看历史总爱按“成功者”和“失败者”分组。恽代英其实是那种连标签都不太适合贴的人。他没当过什么显赫的头脑人物,没有穿过官服、坐过高椅子,但该有人记得。历史进程里,总有那么一些关键节点,是一帮子敢闯敢拼的人掀起来的,他就是那个“敢拼”的人。
细说下来,恽代英做人的思路一直没变:关心社会、关注底层、呼唤变革。他不忙着展示自己,而是低调扎实地推动事情往前走。能写能干,还能把理想落实到身边人的生活里,这种人确实不常见。
可能很多人觉得,革命年代没啥“个人选择”,其实选择就是一切。当时条件没那么好,离开铁饭碗就意味着风险,恽代英偏偏不怕这套东西,直接奔着底层去,最后命丢了,但名留历史。
从上学到入狱,从笔头到脚踏实地,他一路走来,始终没变。用中国一句老话来说,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道危险还要硬闯,这才是革命者的底色。
历史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改写,但有那么一批人,敢为天下先,把自己扔进风暴前线。恽代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话不多说,干得漂亮。
时代不会忘了这种人的身影。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