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介绍

西藏旅游注意藏马熊, 它们真的太多了, 因为生态变好了

发布日期:2025-09-10 06:24    点击次数:114

当西藏那曲某垃圾处理站的监控画面流出时,连我这个常年跑藏区的旅游博主都心头一紧:30 多只毛色暗沉的亚洲黑熊(当地人称 “雪熊”)挤在垃圾站里,有的扒拉着塑料袋找食物残渣,有的为半块发霉的面饼争斗,爪子上还沾着油污 —— 这不是野生熊该有的模样,更不是游客该遇见的 “风景”。作为兼顾生态研究与藏区旅行的从业者,我必须说:“熊群聚集垃圾站” 绝非偶然,它既是西藏生态系统发出的警示信号,更是给所有进藏游客的 “安全红牌”。

一、先搞懂:30 只熊挤在垃圾站,有多反常?

在藏区跑了 8 年,我曾在林芝的原始森林里远远见过单只黑熊觅食,也听那曲牧民说过 “熊见人就躲” 的老规矩 —— 野生亚洲黑熊本是独居动物,除繁殖季外极少集群,更不会主动靠近人类活动区。但这次 30 多只熊集体 “打卡” 垃圾站,背后藏着三重生态危机,每一层都和游客安全直接挂钩:

1. 熊的 “食物危机”:人类抢了它们的 “饭碗”

从生态学家视角看,熊聚集的核心原因是天然食物链断裂。西藏的黑熊以高山松籽、箭竹嫩芽、高山栎果实为主要食物,还会捕食旱獭、鼠兔补充蛋白质,这些食物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吃植物嫩芽,秋冬靠坚果越冬。但近十年藏区旅游开发、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让熊的 “粮仓” 越来越小:

旅游公路、民宿建设侵占了 20% 以上的熊栖息地(比如林芝至波密的 318 国道沿线,原本是熊的觅食走廊);

过度放牧导致高山草甸退化,箭竹、高山栎等植物减少;

暖冬让松籽成熟时间推迟,熊秋冬储备的 “越冬粮” 不够,只能冒险找替代食物。

而垃圾站里的剩饭、面包、肉类残渣,成了熊 “唾手可得” 的 “救命粮”—— 不用翻山越岭找松籽,不用费力抓旱獭,只要扒开垃圾就能吃饱。这种 “低成本觅食” 让熊逐渐改变习性,从 “怕人” 变成 “主动靠近人类活动区”,甚至形成 “集体觅食” 的群体记忆。

2. 垃圾的 “隐形杀手”:熊的健康正在被摧毁

更让人揪心的是,垃圾站里的 “食物” 正在慢性杀死这些熊。我曾在西藏林业部门的报告里看到:2022 年那曲一只成年黑熊死亡,解剖后发现胃里有 3 公斤未消化的塑料袋、塑料瓶碎片,还有被油污污染的面包残渣 —— 这些物质会堵塞熊的消化道,导致无法进食而饿死;垃圾里的剩菜剩饭含高盐高糖,长期食用会让熊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甚至影响繁殖能力(幼熊存活率下降)。

当熊习惯了吃垃圾,它们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垃圾站、公路沿线、民宿周边,与人的 “相遇概率” 呈几何级增长 —— 这不是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是生态失衡下的 “被迫亲近”,背后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二、旅游博主亲测:藏区遇熊,这些风险比你想的更近

作为跑遍西藏 7 地市的旅游博主,我曾 3 次在藏区遇到熊(2 次在公路沿线,1 次在露营地附近),每次都惊出一身冷汗。结合 “30 只熊聚集垃圾站” 的事件,我必须提醒大家:去西藏旅游,这些 “高危场景” 一定要避开,安全防护绝不能掉以轻心!

1. 高危场景 1:垃圾站及周边 5 公里范围

别以为 “垃圾站脏,我不去就行”—— 熊不会只在垃圾站待着!它们吃完垃圾后,会在周边的公路、草地、溪流边活动(比如那曲垃圾站附近的 317 国道,近半年已发生 3 起熊拦车找食物的事件)。去年我从那曲去安多,在距离垃圾站 3 公里的路边,就看到 2 只黑熊在啃游客丢弃的方便面桶,我们的车路过时,它们只是抬头看了一眼,完全不躲避 —— 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野生熊会在 100 米外就逃跑)。

防护建议:导航时避开 “XX 垃圾处理站”“XX 废品回收站”,路过类似区域时,务必关紧车窗,不投喂、不鸣笛挑衅,车速控制在 40 公里 / 小时以内(便于及时刹车)。

2. 高危场景 2:露营地、野餐区

藏区的星空露营很受欢迎,但很多游客不知道:你的 “野餐残渣” 就是熊的 “邀请函”。去年我在羊卓雍措附近露营,半夜听到帐篷外有 “扒拉东西” 的声音,打开帐篷灯一看,一只小熊在啃我们没收拾的青稞饼包装袋!幸好向导及时冲出来,用防熊喷雾吓跑了它 —— 后来才知道,那片露营地之前就有熊 “光顾” 过,因为游客乱扔食物残渣,熊已经把这里当成了 “免费餐厅”。

防护建议:

选择正规露营地(有围栏、专人巡逻的),不野营;

食物全部密封在防熊储物箱里(或挂在离地面 3 米以上的树上,远离帐篷 10 米外);

吃完的剩饭、包装袋,用密封袋装好,第二天带出营地(绝不能埋在土里或扔在草丛里,熊的嗅觉是人类的 7 倍,能闻到 1 公里外的食物味);

不使用香水、洗发水等有强烈气味的物品(熊会误以为是食物)。

3. 高危场景 3:徒步、骑行中的 “无人区路段”

去西藏徒步(比如墨脱徒步、冈仁波齐转山)或骑行 318/317 国道,会经过很多 “无人区”(比如理塘到巴塘的 “海子山” 路段),这些地方没有垃圾站,但熊会因为 “天然食物少” 而主动靠近人类。前年我在冈仁波齐转山,在卓玛拉山口附近,遇到一位骑行者被熊追着跑 —— 原因是他的驮包里装着牛肉干,气味引来了熊。

防护建议:

徒步 / 骑行时,随身携带防熊喷雾(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比如腰包里)、高音哨子(遇到熊时连续吹,制造噪音驱赶);

不要单独行动,至少 3 人以上结伴,走已有的 trails(熊更怕群体人类);

遇到熊时,记住 “三不原则”:不奔跑(熊的短跑速度达 50 公里 / 小时,你跑不过)、不直视(直视会被熊视为挑衅)、不装死(熊会试探你是否 “真死”,可能会攻击)—— 正确做法是:慢慢后退,保持冷静,用外套、背包等物品张开手臂,让自己看起来 “更大只”,同时轻声说话(让熊知道你是人类,不是猎物)。

三、从 “小心” 到 “守护”:我们能为藏区生态做什么?

看到 “30 只熊挤在垃圾站”,很多人会说 “好可怜”“要保护熊”,但其实:游客的每一个小举动,都在影响人熊关系的走向。作为生态学家和旅游博主,我想呼吁大家:去西藏旅游,不仅要 “保护自己”,更要 “守护生态”—— 因为只有生态平衡了,熊才会回到深山,我们才能真正安全地欣赏藏区的美。

1. 垃圾 “随身带”:不做 “生态破坏者”

藏区的生态极其脆弱,一个塑料袋可能需要 200 年才能降解,而一只熊误食后就可能丧命。去年我在纳木错,看到有游客把饮料瓶扔在湖边,立刻上前制止,他却说 “这么大的湖,扔一个没关系”—— 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你的 “没关系”,可能就是熊的 “致命伤”。

行动建议:准备 1-2 个 “垃圾收纳袋”,把所有垃圾(包括果皮、烟头)都装进去,带到有垃圾桶的县城或景区再丢弃(比如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城市的酒店、景区都有分类垃圾桶)。

2. 遵守 “生态规则”:不打扰就是最好的保护

很多游客去西藏,想 “近距离看野生动物”,甚至会开车追着熊拍照 —— 这会让熊越来越焦虑,攻击性增强。我曾在阿里看到一群游客,为了拍熊,把车停在路中间,围着熊拍照,熊被逼到悬崖边,差点跳下去!这种 “为了打卡不顾动物安全” 的行为,不仅危险,更是对生态的不尊重。

行动建议:遇到野生动物时,保持 100 米以上距离,不追逐、不投喂、不拍照时用闪光灯(尤其是母熊带幼崽时,会被视为 “威胁幼崽”,攻击性极强)。

3. 支持 “生态旅游”:选择有环保理念的旅行方式

现在西藏有很多 “生态旅游” 项目,比如 “跟着牧民看藏羚羊”“森林徒步认植物”,这些项目由当地社区运营,会教游客如何与野生动物和平共处,还会把部分收入用于栖息地保护(比如修复熊的觅食走廊)。去年我参加了林芝的 “生态徒步”,向导带我们看黑熊的足迹,讲解如何分辨熊的粪便(判断是否在附近活动),既学到了知识,又保证了安全,还为生态保护出了力 —— 这才是去西藏旅游的正确打开方式。

启发:藏区的美,需要人熊共守

“30 多只熊在垃圾站集体觅食”,不是 “奇观”,而是生态发出的 “求救信号”;去西藏旅游 “要小心”,也不是 “劝退”,而是提醒我们:在欣赏这片土地的壮美时,要心怀敬畏,既要保护自己,也要守护这里的生灵。

我还记得第一次在藏区看到野生熊的场景:那是在墨脱的原始森林里,一只黑熊在树上摘果子,看到我们后,慢悠悠地爬下树,走进了密林 ——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它身上,那一刻,我感受到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的真正意义。

希望未来去西藏,我们看到的不是 “垃圾站里抢食的熊”,而是 “深山里自由觅食的熊”;不是 “小心翼翼躲避熊的游客”,而是 “与熊保持安全距离,静静欣赏的旅人”。因为藏区的美,从来不是 “人征服自然”,而是 “人守护自然,自然回馈人”—— 这才是我们去西藏旅游,最该记住的初心。



上一篇:“但我不能没有去过远方……”
下一篇:“以后提前一天出发! ”杨迪因为堵车没赶上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