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介入台海计划惨败!英媒惊曝:美海军无人艇竟两次撞船,沦为笑柄
美国海军寄予厚望的无人艇蜂群战术演示,最终变成了一场海上灾难片,而且还是在特意邀请的媒体镜头前全球直播。上个月,在加利福尼亚海岸附近,一艘被五角大楼寄予厚望的顶级无人艇,在众目睽睽之下,毫无征兆地在水面上“熄火”了。
这本就够尴尬的了,但更离谱的还在后头。就在现场技术人员手忙脚乱准备上前排查故障时,旁边另一艘担负护卫任务的无人艇,仿佛突然觉醒了“自我意识”,它没有去警戒四周,反而像是被什么神秘力量操控了一样,失控般地一头撞向了自己那艘已经趴窝的“队友”。
撞击的力道相当大,这艘失控的无人艇凭借着高速,甚至直接冲上了故障艇的甲板,从船的右舷冲上去,又从左舷飞了出去,最后才一头扎进水里。那个在空中徒劳空转的螺旋桨画面,被附近观察船上的路透社记者用摄像机完整地记录了下来,极具冲击力。
这戏剧性的一幕,让原本旨在展示美军“蜂群”作战实力的演示,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公关灾难。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居然还不是第一次。原来就在几周前的一次单独测试中,另一家承包商的无人艇也上演了惊魂一刻。
当时,一艘指挥船正拖拽着这艘无人艇前往目标海域,结果这艘本该处于关闭状态的无人艇突然自行启动,并且疯狂加速。强大的拉力瞬间将拖拽它的指挥船给掀翻了,船长直接被甩进了海里,幸亏附近的救援船反应迅速,才没酿成大祸。
智能翻船海上大乱斗
两起事故,两家不同的国防承包商,分别是萨罗尼克(Saronic)和黑海科技(BlackSeaTechnologies)。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两家公司本是相互竞争的对手,却在无人艇的可靠性问题上,达成了惊人的“一致”。知情人士透露,事故的根源是软件故障和人为失误的共同作用,特别是机载系统和外部自主软件之间的通信出了大问题。
说白了,就是这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智能”家伙,大脑短路了,指挥它的操作员也没能及时阻止悲剧。事故中涉及的无人艇型号,根据其编号和外观特征,被认为是“GARC-096”,也就是“全球自主侦察艇”计划的产物。
这种无人艇长约4.9米,拥有200匹马力的动力,最高速度可达40节,并且可以搭载从多管机枪到“地狱火”导弹在内的多种武器。按照设想,它们应该像幽灵一样,在海上执行侦察、反潜乃至反舰打击等多种任务。可现在,它们连最基本的“别撞自己人”都做不到。
面对路透社记者的追问,美国海军和这两家闯了祸的造船公司,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统一口径”:无可奉告。毕竟,承认自己花了数百万美元重金打造的高科技武器,最后成了一个海上碰碰车,这面子实在是挂不住。
复制者计划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这些看似滑稽的事故,背后却揭示了美军一项核心战略正遭遇重大挫折。这些小小的无人艇,承载的正是五角大楼用以遏制中国的宏大构想——“复制者”(Replicator)计划。这个由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格斯在华盛顿高调宣布的计划,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小博大”。
希格斯曾算过一笔账:一艘中国的导弹驱逐舰造价高达15到20亿美元,而“复制者”计划就是要用成百上千艘“几十万美元级”的无人艇和无人机,形成低成本的“饱和式攻击”网络。该计划抛弃了军方冗长的采购流程,试图用商业技术快速形成战斗力。
与之配套的,是海军总司令莉莎·弗朗凯蒂提出的“33号工程”(Project33),名字的含义就是在未来33个月内,必须形成足以威慑解放军的能力。因为美军内部评估,解放军可能会在2027年解决台海问题,他们必须在此之前做好准备。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接连给了五角大楼两记响亮的耳光。现在,两次撞船事故的直接后果就是,五角大楼已经紧急暂停了与L3Harris公司的自主软件合同。这个被视为“复制者”计划中最容易实现的海上部分,如今却成了最大的绊脚石。整个计划的前景,都因此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不止船在撞人事也在地震
技术上的混乱,往往伴随着人事上的动荡。就在今年5月27日,美国海军负责无人系统与小型战斗舰艇采购的海军少将凯文·史密斯,突然被解除了职务。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海军监察长办公室对他“失去了信心”。
史密斯少将原本全权负责的项目,正是这次事故中的无人海面系统。在他被解职后不久,他力推的项目就接连上演了两次“自杀式”撞船,这很难不让人将两件事联系起来,怀疑该项目内部早已是问题重重,一塌糊涂。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美国整个军工体系似乎都生了重病。美国政府问责局(GAO)在2022年的一份报告就揭示,即便是F-35A这种天价战斗机,尽管投入了巨额的运营和维护费用,其任务可用率仍远未达到预期目标。隐身涂料“生锈”这类匪夷所思的问题,早已不是新闻。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美军装备可靠性与维护体系的双重危机。此前媒体上经常能看到美军锈迹斑斑的F-15战斗机和军舰,这并非什么“皮实耐用”的证明,而是维护能力严重不足的窘境。美国的四大海军船坞早已饱和,大量舰艇排队数年都等不到一次正常的维护。
最夸张的例子是“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普吉特海湾海军造船厂已经修了整整4年,最新的消息是,要到2026年才能修完。有美国媒体都忍不住质疑:4年时间,中国人都能造一艘电磁弹射航母了,美国人为什么连一艘潜艇都修不好?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甚至病急乱投医,开始把军舰送到印度的船厂去维修。
对岸闷声发大财
就在美国海军为无人艇的“智商”问题头疼不已时,大洋彼岸的中国,正在一条完全不同的赛道上稳步前进。与美国那种“先吹个大饼,再一头栽进海里”的激进路线不同,中国走的是一条少说多做、体系优先的道路。
早在2019年,中国就亮相了名为“珠海云”的智能无人系统母舰。这艘船本身就是一座移动的“无人作战指挥中心”,可以同时搭载和协同指挥无人机、无人艇和无人潜航器。这说明我们的思路从一开始就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无人作战体系。
而就在最近的8月17日,有民众拍摄到我军最新型的水下装备。其中一款编号为“AJX002”的特大型无人潜航器,其长达20米的巨大身躯和形似俄罗斯“波塞冬”核鱼雷的外观,引发了全球军事观察家的高度关注。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指出,如此庞大的体型意味着它具备超长的续航能力和强大的任务载荷,足以重塑大洋深处的博弈规则。
更令人震撼的是,旁边还有一款被防水布半遮半掩的超级潜航器,其直径几乎是AJX002的两倍。这表明中国在水下无人作战领域,已经实现了代际跨越。当这些幽灵般的无人舰队未来成群结队地游弋在关键航道时,它们带来的威慑将是颠覆性的。
结语
美国无人艇的翻车闹剧,看似只是技术问题,实则折射出一种深刻的战略焦虑。面对中国海军的飞速发展,美国迫切需要找到一种“颠覆性”的技术来维持其海上霸权,无人化作战成了他们押下的重注。然而,科技革命不是喊口号,硅谷那套“快速迭代、允许失败”的模式,在攸关生死的军事领域可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一个连现有舰队都难以维护的国家,一个连无人艇基本航行安全都无法保证的军队,却试图构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无人“蜂群”网络去对抗一个以工业制造能力和系统整合能力见长的对手。这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冒险。这场看似荒诞的海上喜剧,恰恰提醒我们,未来的战争,最终比拼的不是谁的PPT做得更漂亮,而是谁能真正把技术踏踏实实地转化为可靠的战斗力。很显然,在这场竞赛中,留给美国海军调试程序、解决问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