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虽饱受非议,但他的孙子却闻名世界,毕生为国奉献
参考来源:《袁家骝传》、《近代中国科学家传记》、《中华民国人物志》、《袁氏家族史》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16年6月6日,北京中南海,一代枭雄袁世凯在举国讨伐声中黯然离世。
"窃国大盗"、"复辟帝制"、"卖国求荣"......这些骂名如影随形,似乎注定要伴随袁家后人一生。
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袁世凯的子孙们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仿佛永远无法洗刷祖辈留下的耻辱。
可是谁能想到,就在这样一个备受争议的家族中,竟然走出了一位享誉世界的杰出人才。
他不仅在异国他乡闯出了一片天地,更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放弃了海外的优渥生活,回到新中国,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为民族复兴贡献了毕生力量。
这个人的故事,将彻底颠覆你对袁家后人的所有印象,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出身并不能决定命运,真正的贵族精神在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无私奉献。
【一】家族阴霾,难以摆脱
袁世凯死后,袁家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曾经门庭若市的袁府,瞬间变得门可罗雀。
更要命的是,社会上对袁家的敌意丝毫没有因为袁世凯的死去而消散,反而愈演愈烈。
民国初年的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在这样的环境下,袁家后人的处境可想而知。
他们不仅要面对经济上的困顿,更要承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走在大街上,总有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看,那就是袁世凯的儿子!"
"袁家的后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样的闲言碎语,几乎每天都要听到。袁家的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这种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心理上的创伤可想而知。
袁世凯生前共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这么庞大的一个家族,在失去了政治靠山之后,生活水准急剧下降。
有些人选择了避世隐居,有些人远走他乡,还有些人改名换姓,试图摆脱袁家的身份。
可是血脉相承的东西,又岂是轻易能够割舍的。袁家大院里的孩子们,虽然年纪尚小,但已经能够感受到那种压抑的氛围。
他们看着大人们愁眉苦脸地商量着如何度过难关,看着家中的珍贵物品一件件被变卖,心中早早就埋下了改变命运的种子。
在这些孩子中,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小男孩,他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看书,即使家中再困难,他也从未停止过学习。
邻居们都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只是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小男孩,日后会成为震惊世界的科学家。
【二】分家争产,兄弟离心
按照袁世凯生前遗嘱:"儿子每人分现款一万余元,各种股票八千余股,加上每人分房二十余间,合计可得二十余万元。女儿们每人分现款七千余元,其它财产无份。母亲们各随自己的子女度日,不给钱财。"
长子袁克定作为嫡长子主持分家,但有人怀疑他独占了袁世凯存在法国银行的存款。
袁克定一心想当"太子",是狂热推动父亲称帝的人,天津的袁家后人多不愿与他来往。抗战时期,袁克定一支日益败落,以典当旧物为生,他晚年只能借住在表弟张伯驹家。
华北沦陷后,日本情报头子想拉拢袁克定加入伪政权,被他回绝。他对张伯驹说,出任固然有了财源,但也不能做汉奸。1958年,袁克定在北京病逝,终年80岁。
次子袁克文是个典型的文人雅士,1890年7月16日生于朝鲜汉城,1931年3月22日在天津去世,年仅42岁。
他精通书法、绘画,颇能诗词歌赋,但对政治毫无兴趣。袁克文师从方尔谦,熟读四书五经、八比文,还极喜收藏书画、古玩等。
1915年秋天,袁世凯称帝传闻甚嚣尘上,袁克文带着姨太太游颐和园,泛舟昆明湖,触景生情作诗,其中有一句"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被认为是他反对帝制的心声。
这首诗传出去后,很多人也领会了他反对帝制的意图。袁克定拿着这首诗找袁世凯告状,袁世凯一怒之下把袁克文软禁在北海中。
袁世凯去世后,袁克文也不工作,靠变卖字画为生。他生前经常流连风花雪月之地,三教九流也结交不少,去世后,人们只从袁克文笔筒里找到二十块大洋,再无其他。
他死后,不仅《北洋画报》为其发讣告,其师方地山为其送挽联,就连葬礼都是被青帮包办的,来吊丧的徒子徒孙不下4000人。
除元配妻子刘梅真外,袁克文还娶了五个姨太太。
他有4子3女,分别是袁家嘏、袁家彰、袁家骝、袁家骥,女儿家华、家宜、家藏。其中家嘏1961年去世,三子在后来成为了有名的高能物理学家。
有人曾这么评价袁家儿子:"长子克定最有权,次子克文最有才,六子克桓最有钱。"
六子袁克桓毕业于南开大学、天津新学书院。1913年到英国留学,后辍学回国做实业,曾任启新洋灰公司总经理,还参与创办了江南水泥厂、华新南辰溪水泥厂、北京琉璃水泥厂,是我国著名的近代实业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还曾考虑让他做天津市副市长,但据说是他自己不愿意做便拒绝了。
【三】时代变迁,新的希望
20世纪初的中国,虽然政治上一片混乱,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让"科学"和"民主"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要想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不能仅仅依靠政治和军事,更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
北京的燕京大学、清华学校,上海的复旦大学、交通大学,这些新式学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中国培养着新一代的知识分子。
这些学校不仅传授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和科学精神。
在燕京大学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年轻学子在热烈讨论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希望通过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开始走出国门,到欧美发达国家求学。他们怀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学成归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这些留学生的生活并不容易。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经济拮据,每一样都足以让人绝望。
可是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坚韧意志,白天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晚上在宿舍里恶补语言。为了省钱,他们经常只吃面包和牛奶,但精神上却极其充实。
这其中,就有一些来自袁家的年轻人。
他们深知,要想摆脱家族的历史包袱,唯一的出路就是用自己的才华和成就,重新为袁家正名。
【四】海外求学,异军突起
1930年代,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踏上中国的土地。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些在海外求学的中国青年,开始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他们中有学习文学的,有研究政治的,有专攻经济的,当然也有投身科学技术的。
在美国的各大名校里,中国留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往往都表现得极为出色。
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和才华,逐渐赢得了美国同行的认可和尊重。在那个种族歧视严重的年代,这些成就更显得来之不易。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一些中国留学生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他们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上,他们的研究工作开始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有一个中国年轻人特别引人注目。他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对待实验极其认真。导师们都说,从来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中国学生。
这个年轻人不仅在学术上表现优异,在生活中也展现出了良好的品格。
他乐于助人,经常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室友们都说,虽然他来自一个复杂的家庭背景,但本人却非常谦逊和善良。
1936年,这个年轻人经当时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引荐,赴美深造,入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研究院研读物理学。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同样来自中国的女同学,两人都对物理学有着深深的热爱。
1940年,他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核物理中的同位素分离技术,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其前沿的领域。
导师对他的评价是:"这个中国年轻人有着令人惊叹的科学直觉。"
1942年起在美国无线电公司研究所工作,任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研究员,任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物理研究员、高级物理研究员。
他在"中子的来源"、"高能质子加速器"、"共振物理学"等领域都有新发现和新成就。
可是,这个人的身份,却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当这个年轻人的真实身份被揭露时,整个美国学术界都震惊了。
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在物理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中国青年,竟然是那个备受争议的袁世凯的亲孙子!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开始建交。同年底,在瑞士工作的这位袁氏后人遇到中国代表团,向他们表达了想要回国的请求。
1973年,他夫妇以美籍华裔科学家的身份首次回国,受到周恩来的接见。
而当这个神秘的袁氏后人走进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会彻底震撼整个中国科学界,也将永远改变人们对这个家族的看法......
【五】身份揭秘,袁家骝其人
这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袁氏后人,就是袁世凯的嫡孙——袁家骝。
袁家骝,1912年4月5日出生于河南安阳,是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长子,母亲为袁克文外室花元春,祖母是袁世凯的三姨太朝鲜人金氏。
袁克文是个典型的文人雅士,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对政治毫无兴趣。这样的性格,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虽然让袁家避开了许多政治风波,但也使得家族经济状况日渐衰落。
袁世凯1916年去世后,袁氏这个家庭就垮了。袁家骝的母亲独自带着四个子女从北平搬到了河南的农村,当时袁家骝只有四岁。
袁家骝并没有享受到好的生活,他从小在农村读书,非常好学,又很聪明。
尽管家境困难,但袁家骝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很多孩子都无法正常上学,但袁家骝的母亲坚持让他接受教育。她常常对儿子说:"我们家虽然没有钱,但不能没有学问。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十三岁时,袁家骝去天津读书。1928年,袁家骝考入天津英租界天主教学校天津工商大学。
这是英国伦敦传教会办的学校,教学质量很高。袁家骝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在数学和物理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1930年,三年级时袁家骝转学进入燕京大学学习物理,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谢玉铭。
燕京大学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汇聚了许多优秀的教授和学生。袁家骝对无线电特别有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无线电通信的研究。
1932年毕业于该校物理系,再入该校研究院攻读学位,193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在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的促进下,他获得国际学舍奖学金。
在燕京大学的求学时光中,袁家骝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物理学基础,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吴健雄。
这个来自江苏太仓的姑娘,有着令人惊叹的物理天赋和不服输的性格。共同的学术兴趣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六】赴美深造,爱情与学术并重
1936年,经当时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引荐,袁家骝赴美深造。入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研究院研读,与吴健雄同在该校攻读物理学。
同年8月的一天下午,在学生会主席的引荐下,吴健雄见到了袁家骝。
他带吴健雄参观了物理系,会见了系主任柏基这位为柏克莱成为美国物理重镇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从此打消了吴健雄东去密西根大学的计划,两人成了同学。
初到美国的袁家骝,面临的困难比想象中更大。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经济拮据,每一样都足以让人绝望。可是袁家骝有着超乎常人的坚韧意志。
白天,他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晚上,他在宿舍里恶补英语。为了省钱,他经常只吃面包和牛奶。室友们都说,从来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中国学生。
一年后,袁家骝受聘为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助教。194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物理研究员两年。
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核物理中的同位素分离技术,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其前沿的领域。导师对他的评价是:"这个中国年轻人有着令人惊叹的科学直觉。"
在美国的求学和研究生涯中,袁家骝展现出了卓越的科学天赋。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核物理和粒子物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成果。
他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无线电定向探测器、宇宙射线、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和粒子探测系统等。
1942年5月30日,袁家骝与吴健雄结为夫妇。两个中国人在异国他乡结为夫妻,既是爱情的结晶,也是学术的联姻。
婚后的袁家骝和吴健雄,成为了美国物理学界的一对传奇夫妻。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还帮他们录了一段珍贵的婚礼视频。
在那个种族歧视严重的年代,两个中国人要在美国的学术界立足,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可是袁家骝夫妇用自己的才华和坚持,逐渐赢得了美国同行的认可和尊重。
【七】科学成就,震撼世界
1940年底,袁家骝发现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宇宙射线中子的来源"。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宇宙线中的中子是来源于宇宙空间,其依据仅仅是探空的气球所获得的数据显示上升3万米的高空,中子的密度还能够增加。
而中子实际的寿命只有半小时,这就发生了明显的矛盾。
袁家骝和Ladenburg提出了质疑,详细地审查了探空的实验结果,大胆地认为其中可能存在问题。
他们指出:高空的大气稀薄,探测器和高压电源相连,在低气压下必然产生火花放电,导致出现了中子信号的假象。
他们将中子探测器和高压装置全部充气密封,彻底避免火花放电。
同时,用气球、飞机和设计性能优异的遥测和接受系统进行探空研究,测量大气中慢中子的分布,测量各个高度的中子的绝对强度,研究宇宙辐射中的中子生成率和绝对中子强度随高度的分布。
结果发现:升至1.5千米时,中子密度达到峰值;再提升至3万米时,中子的数量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他们的结论是:宇宙线中的中子是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产生的,地球上空的中子是初级宇宙线在大气中产生的次级粒子。这就彻底地推翻了中子来自宇宙空间的错误论断。
1950年,袁家骝参与建造美国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此实验室为人类史中第一部"高能质子加速器"。这项工作对整个高能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942年至1946年在美国无线电公司研究所工作期间,袁家骝二战期间应邀参加美国政府的国防科研工作,协助制造雷达。
战后入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宇宙研究,后又在美国布鲁克海芬国家实验室工作,从事核子科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任高级研究员。
袁家骝夫妇于1954年加入美国国籍,仅生一子袁伟承,也是一位物理博士。
1972年曾获美国古根海姆奖金。袁家骝的研究工作涉及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和粒子探测系统、宇宙线、无线电定向探测、调频雷达系统等。
袁家骝于1964年编著《物质的本性;高能物理学的目的》,又和吴健雄于1961年合作编著《实验物理学方法·原子核物理》。
他在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粒子探测系统、宇宙线、无线电定向、频率调制和雷达系统研究上均有很高的造诣。
【八】回国交流,科学无国界
多年来,袁家骝夫妇因战争、国内外局势等原因,没能成功回国。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一直关系紧张的中美两国开始建交。
1972年11月6日,袁家骝陪同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西欧核子研究中心,从而成为新中国建立后代表西方与中国物理学家直接接触的第一人。
同年底,在瑞士工作的袁家骝遇到中国代表团来到瑞士参加物理设备的展览会。
在展览会上,袁家骝见到中国使团团长和清华大学副校长,之后这两人同意把袁家骝想要回国的请求转达给中国政府。
1973年,在离开祖国的第37年,袁家骝夫妻终于踏上回国之路。
此次回到祖国,夫妇俩表示除了为了探亲访友外,更为了讲学和学术交流。袁家骝夫妇以美籍华裔科学家的身份首次回国先到北京,停留53天。
周恩来得知后与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一起接见和宴请在海外为中国人争光的两个科学家。
宴会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举行,在座的还有郭沫若、钱学森等人。
一见面,周恩来就风趣地说:"吴教授是江苏人,袁教授是河南人,安徽在江苏、河南之间,所以我就在安徽厅接待你们。"
他们当天下午6时开始吃饭、谈话,一直持续了6个小时,午夜方散。
据袁世凯六弟的后人袁晓林回忆,三伯袁家骝后来告诉他,当时周恩来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袁家出了三个'家',你祖父是政治家,你父亲是文学家,你是科学家,现在袁家后人中又有了共产党员,你们袁家真是一代比一代进步了!"
此后,夫妇多次回国访问讲学。1979年退休后,袁家骝仍担任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顾问。
1979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81年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1983年受聘为台湾同步辐射研究中心董事会主席,1984年受聘为南开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接受南京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1年,袁家骝曾建议中华民国,于国内兴建一座"同步辐射加速器",以提升物理研究基础与提高相关应用科学研究之水准。
1993年,终于成功储存"同步辐射电子束",让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拥有"第三代同步辐射"设施的地区。
1986年9月,袁家骝回项城袁寨故里省亲,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
袁家骝先后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员,美国无线电公司研究实验室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高级研究员、顾问,还受聘为欧洲、法国、前苏联和中国的研究所和大学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3年2月11日下午,袁家骝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几天后,根据袁家骝临终前的遗愿,他与在六年前去世的夫人吴健雄一起下葬,葬在了妻子的老家——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的明德学校里其妻子吴健雄墓园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