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吃定小马科斯了?美国贼船好上不好下,菲律宾已无退路可走
过去半年多,南海局势变得更加紧张了。从2012年黄岩岛事件算起,已经过去13年了。13年来,美国不断加强在南海的存在,菲律宾也一步步被推上了对抗中国的前线。而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博弈中,小马科斯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和美国捆绑,成了他唯一的“退路”。
先来看这次小马科斯访问美国。表面上看,他是“应邀”而去,但从行程安排和会谈对象来看,更像是一场“朝圣之旅”。在与特朗普见面前,他先后拜会了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长,显然是要先接受美国方面的“军训”和表态。这背后透露的信号很清楚:菲律宾不是来谈判的,是来表忠心的。
而就在同一时间,美国也没闲着。一边在西太平洋搞了两场大规模的海空军演,一边用“对等关税”继续敲打菲律宾。7月10日,美国宣布将对菲律宾的关税提高到20%。对普通国家来说,这是不小的压力,但菲律宾方面几乎没有表示出反对。总统办公室甚至提前放话,说已经准备好重新谈判贸易协议。
换句话说,小马科斯不是没看到关税问题,而是根本不在意。他宁愿牺牲经济利益,也要换来美国在军事和安全上的支持。这就是问题的核心:菲律宾愿意为“安全”付出几乎一切代价,包括独立性。
特朗普政府也很清楚,菲律宾对美国的经济影响微乎其微。2024年美国对菲贸易逆差不到50亿美元,相比起对越南的1235亿美元,根本不算什么。特朗普之所以敲打菲律宾,更多是为了立威,让其他国家看看:跟美国玩,你得听话。
从军事角度看,菲律宾已经是美国在第一岛链上最关键的节点。美军现在在菲律宾拥有8个军事基地,其中4个是新增的,而且多数位于菲律宾北部,正对着台湾海峡。这不是巧合,而是刻意布局。美国想要的,是在第一岛链内构建两个“战略圈”:一个围住南海,一个延伸到台海和南太地区。
为什么要这么做?很简单。美国早就定下了“通道封锁”的战略。意思就是,如果哪天中美真的起冲突,美国可以通过控制南海几个关键水道,把中国的海上通道全部卡死。菲律宾的位置刚好卡在这些水道上,所以美国才这么下血本扶持它。
不只是军事,美国还拉着日本和澳大利亚一起帮菲律宾搞建设。日本甚至给菲律宾送了几艘旧驱逐舰,还要提供岸基雷达系统。澳大利亚也通过军演、训练等方式帮菲律宾提升战力。这三国联手,就是要把菲律宾打造成“第一岛链的保安”。
这一次,小马科斯和特朗普的会面其实是整个印太战略升级的一部分。美国正在南海打造一个新格局,一个可控、可预期、但对中国极具威慑力的格局。如果说这场“特-马会”是美国政治层面构建“反中联盟”的节点,那两场大规模军演就是实战演练阶段。
特别是在“护身军刀”演习中,美军首次在本土以外实战部署“堤丰”系统,发射了“标准-6”导弹,还引入了AI和网络战元素。这不是普通的演习,而是直接为未来冲突场景做预演。而菲律宾,就处在这个剧本的中心。
从战略层面看,美国已经完成了南海战略的第三阶段。从奥巴马的“重返亚太”,到拜登的“重构优势”,现在到特朗普的“重建威慑力”,南海变成了美国战略焦点的核心。特别是特朗普团队中的核心人物,比如黄之瀚、余茂春,都明确表示“新冷战”不是一个假设,而是现实。他们要做的,就是尽快构建对华“护栏”,防止中国突破美国设定的游戏规则。
这时候再看菲律宾的角色,它已经彻底从“东盟国家”变成了“美国盟友”。这可不是一句外交辞令,而是实际行动的体现。不但在经济上放弃东盟框架,更在战略选择上完全倒向美国。菲律宾几乎是东盟国家中唯一一个用公开对抗的方式和中国打交道的国家。换句话说,它放弃了东盟“中立”这张牌,选择了站队。
这种全方位的深度捆绑,在美菲关系史上是第一次。以前虽然也有合作,但更多是应对恐怖主义、打击海盗、灾害救援。但现在,从军事、外交、安全、经济,到情报共享、战略沟通,两国关系已经进入“绑定模式”。而这种模式是美国主动设计的,它希望菲律宾不再左右摇摆,而是成为印太战略的一个“固定支点”。
当然,这种高度捆绑也意味着菲律宾“别无选择”。如果哪天小马科斯想回头,很难。美军基地已经落地、合作框架已经成型、双边文件已经签署,菲律宾已经站在了美国的战车上。这个战车,可能带来军事安全的提升,但也可能引发地区局势的恶化。
来源:《陈相秒:特朗普对小马科斯的这番话,不是反常,而是“吃定”菲律宾》 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