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如果不撤军,以他的能力能扛日本多久?
柳条湖那儿的阴谋诡计
1931年9月18号那天晚上,柳条湖那一片儿都被夜色给罩住了。差不多在十点二十分前后吧,有几个关东军的兵,偷偷摸摸地就凑到了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轨跟前儿。他们那动作可麻利了,瞅那样子肯定是事先排练过好多回了,手里拿着的炸药,一下子就给放到事先定好的地儿上了。
就听“轰”的一声巨响,炸药给点着了,铁轨一下子就被搞坏了。原本安安静静的夜晚,这下可被搅和得乱七八糟的。那爆炸声在半空里来回响着,正巧有一列火车打附近经过,赶紧来了个紧急刹车。不过说实在的,就这么点儿破坏,离能把铁路通行给影响到还差得远,瞅着整个这事儿干得,倒有点急急忙忙、故意弄出这么个场面的意思。
刚听到爆炸声还没完全消停,柳条湖那儿的日军哨兵就立马进入紧急戒备状态了。他们照着之前就谋划好的步骤,麻溜儿地就向关东军司令部汇报情况去了,说啥,就说有个“中国军队故意去破坏南满铁路的阴谋”已经开始搞起来了。这消息大晚上的传得可快了,关东军的各个部队随后也都按照预定计划进入作战状态了。你看这一连串看似挺着急的反应,其实,随着他们这场行动的剧本一点点展开,就显得特别机械,跟走流程似的。而且啊,日军在报告里还讲,他们瞅见好像是中国士兵的人影在柳条湖附近晃悠,这么一来,就更把他们所谓的“证据链”给夯实了。
爆炸刚过没几个小时,关东军那边就开始实施作战计划。北大营,可是这地儿中国东北军特别重要的驻扎之处,而且就因为它那地理位置还有军事方面的价值,一下子就成了关东军首要去攻击的目标咯。这不,关东军的炮兵部队麻溜地架起了炮台,直接就朝着北大营驻地开起火来。
张学良下达的撤退命令
北大营可是东北军重点驻防的地儿,平常时候,这支部队那阵容可齐整,武器装备啥的也都还算齐全。在北大营驻守的部队人数能有七千多人,啥样的火炮,轻重机枪,甚至连坦克都配备得妥妥当当的。就这么个军事力量,本来是完全能形成一股让别人挺害怕的防卫力量的。
本来战士们是能很快集合起来,立马进入作战状态的。就在这场来得特别突然的袭击当中,张学良接到了关东军朝着北大营开炮的紧急报告。他可是东北军的最高指挥官,按说接到报告得赶紧做出应对的决定。结果,他当时做出的选择竟然是下命令“不抵抗”。
就这么一道命令发出去以后,北大营的那些士兵们可就都接到通知了,然后就开始从营地里往外撤。本来那防守阵地修得挺坚固的,可压根就没好好利用起来。还有些配置很不错的武器,就那么被留在原地,成了没人要的遗弃品。那老沉老沉的火炮也没被推到守卫阵地上去,几十辆坦克更是一直在仓库里待着,瞅那样子,明显就没真的参与到作战当中去嘛。
北大营一陷落,奉天(也就是沈阳)全城的防御体系可就被彻底给撕开个大口子。日本关东军立马就从北大营朝着奉天城里头直逼过来。驻守奉天城区的各部东北军,还接着受之前那种撤退命令的影响。这支东北军队伍人数可不少,武器装备也还算精良,可从指挥系统来看,那是又混乱又保守的。他们对关东军搞的那点有限反击,根本就没能形成啥整体的军事威胁。就这么着,当天夜里日军的兵力呼呼地往城里推进,结果才过了没几个小时,奉天城就彻底失守。
沈阳沦陷之后啊,那些往后撤的东北军就接着往南边走了。原先东北军掌握着的老多资源,还有好些阵地,在这局势一变的当口,可就大量地没了。有一些军火和物资还没来得及搬走,就都成了小日本的战利品。按说北大营的驻军在理论上那可是得给东北地区的重要防线撑起来的,可谁能想到,他们防守的时候几乎就没咋抵抗,就这么个情况,小日本在往前推进的时候那叫一个顺风顺水,跟走平地似的,那后头奉天城沦陷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儿喽。
东北军那可是相当有实力的,只不过它身上有着好多还没来得及发挥出来的潜力。
在九一八事变还没发生的时候,东北军那可是相当厉害,不管是兵力咋安排的,还是装备的情况,都比日军关东军要好得多。东北军有整整40万正规军,这里头有好多支经过特别严格训练的步兵旅、骑兵旅,还有炮兵团。整个军队的组织架构那叫一个严整,兵力都集中在一块儿,那些特别关键的防区更是防守得严严实实的。各个旅都配了老多轻重机枪了,火炮的种类,还有口径啥的,也都还算比较齐全,在当时的中国军队里,能有这样的装备情况那可真是不常见。
光靠前面说的那些装备,还没法完完全全把东北军的整体优势给讲清楚。那时候,东北军还有一样别的军队都没有的玩意儿,就是“雷诺”FT-17型轻型坦克。这坦克其实已经有点老,它的装甲吧,也不是特别厚实,火力,也不算特别猛。可就算是这样,在当时咱们中国的战场上,它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给敌人造成点战术上的威慑。就东北军这整套的军事力量,规模也好,配置也罢,就算把它放到国际的大舞台上去看,虽说算不上是最厉害的那拨儿,但也绝对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能被人给打垮的军队。
你看啊,关东军,它是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军前锋部队,总共就1万人的兵力。这支部队的装备那是相当精良,士兵们也都训练得很不错,而且在运用战术方面还特别灵活。可不管是从人数上比,还是看火炮数量,或者是重型装备这些方面,那都明摆着没办法和东北军正儿八经地对着干。结果,东北军在那么关键的时候居然选择撤了,这下可好,这场本来有点冒险的仗,最后就变成了一场让人意想不到的“顺风仗”。
张学良下了个“不抵抗”的命令,结果东北军就那么稀里糊涂地赶紧撤了,都没组织起来对抗一下。这么一来,可就给关东军的推进帮了大忙,所有障碍都没了。关东军的部队就跟长了翅膀似的,一路直往里冲,基本上没碰到啥抵抗。那些本来得费好大劲儿、付出老多代价才能打下来的据点,这下可好,轻轻松松就被他们给占了去。
东北军一撤,好多装备和资源就都被扔下了,结果全成了关东军的“囊中之物”。就说北大营还有其他驻军的地方吧,留下的那些武器,对日军来讲可都是能用来扩充军队的好东西。后来统计了一下,关东军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就收走了2500挺机关枪、3000门火炮,还有300多架飞机。这些装备里有不少,在九一八事变之前那可都是东北军指着能派上大用场的先进家伙事儿,甚至有一部分坦克和火炮,在当时的中国军队里那都算是配置最牛的了。可谁能想到啊,它们压根儿没发挥啥作用,就这么原封不动地落到敌人手里头去了。
除了军事装备方面,关东军还有另外一大“收获”,那就是大肆掠夺经济和金融方面的资源。要知道,东北在中国那可是工业和农业都相当重要的地方,自然资源老丰富了,金融储备也不少。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没多久,关东军就把东三省的那些主要城市和据点都给控制住了,这下子,这些地区的重要财产也就都落到了日军手里边。就说东三省官银号吧,事变爆发前,里面的藏金和现金都存放得好好的,可等咱这边军队一撤退,日军立马就把这些财富给接管过去了。有统计说,关东军从东三省一共抢走了16万两黄金,还有200万现洋。这抢来的财富数量可太惊人了,而且马上就成了日本搞军事扩张的资金保障。
除了直接动手抢来的金融资产之外,其他好多经济方面的好处也都一股脑儿地进了小日本的口袋。就拿东北地区来说吧,那儿的矿产啊、粮食啥的,还有工业生产的能力,打从被日本鬼子占了之后,就全被他们给接手控制起来了。这些个资源可不得了,给日本的经济就像是打了强心针一样,让它一下子有了劲头,而且还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军工生产那方面的需求。从九一八事变往后算,还不到十年的工夫,这些资源就跟流水似的,不停地往日本本土运过去,或者直接就给在外面搞侵略的小日本军队用上了,就这么成了能让他们把侵略的规模越搞越大的重要物资依靠。
要是进行抵抗的话,说不定战局就会有所改变。
要是仔细琢磨当时的情况,那就得说说日军自个儿内部存在的那些局限了。九一八事变,其实是关东军自己琢磨着策划并搞起来的事儿,可不是事先就经过日本中央政府和陆军部点头同意的。石原莞尔是在这事儿背后出谋划策的人,虽说他的军事本事和看事儿的战略眼光挺被大伙认可的,可这一场经过精心盘算的突然袭击,在当时也就是一场地方上的冒险举动罢了。因为没从东京那边拿到明明白白全力支持的态度,关东军一开始行动的时候就显得孤零零的。像装备、弹药、兵力要扩充,还有后勤体系要建立这些事儿,在事变刚开始那阵儿都很难办得到。从军事资源这块儿来说,关东军压根儿就没那个能耐去打一场大规模的持久战。
就因为这样,九一八事变那可是有着很明显的“以快制胜”的特点。对于关东军来讲,这次搞的行动基本上就全靠速战速决的法子了。而且啊,要是东北军能组织起来打一场长时间的仗,那可不只是会把日本那边后续的扩张进程给拖一拖这么简单,还能让中国政府以及其他地方的军阀有多些时间去调整安排,慢慢把兵力都集合起来,一块儿对日本起到牵制的作用。
咱可以寻思寻思啊,要是东北军驻沈阳的部队能守住北大营,哪怕是借着刚开始那有利的形势反过来给关东军来一下子,估计关东军就得干瞪眼没招儿。从后来的历史记载瞅,关东军其实心里也挺怕出现这种情况的。要是沈阳这块儿不能一下子就被打趴下,那从锦州、长春往沈阳调的更多东北军,保不齐就会麻溜儿地来增援打仗了,到时候这战斗的规模可就得变大喽。而且要是在得不到日本国内更多支持的情况下,石原莞尔那个想速战速决的计划,多半就得泡汤了。可话又说回来,这样的想法也就只能是想想罢了,东北军撤得那么快,结果就让小日本兵不血刃地占了老大一片地方,他们人少的劣势反倒成了能赢的条件了。
东北军其实是有反击的底气的,力量也足够,可就是在指挥上不够果断,也没有统一的部署安排,结果就使得这么一场两边战力相差特别悬殊的较量,最后完全失控了。东北军那可是中国军队里相当重要的一支地方武装,在这种时候就应该把它该起的作用发挥出来才对嘛。再看那日本关东军,就好比是搞了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事儿,结果,就因为东北军这边往后退了,反倒让他们迎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胜利。
:[1]邓烽写的《“铁证”变罪证的前世今生——九一八事变柳条湖爆破地点碑的警示》,登在《共产党员》2024年第4期上,页码是46到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