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与美欧掐架,不让俄国倒下?中国在大国博弈中到底是什么立场?
当俄乌冲突的硝烟在第 42 个月依然弥漫,全球舆论场正被一场关于中国立场的争论搅动得愈发沸腾。
2025 年夏,香港《南华早报》一则 “中国无法接受俄罗斯战败” 的报道,被西方媒体迅速解读为 “中国站队俄罗斯” 的证据。在他们眼中,中俄正常贸易、例行军演都是 “打破中立” 的明证,却选择性忽略中国与欧盟贸易的逆势增长、中美经贸的持续往来 —— 静夜史认为这种 “既与俄深化协作,又和美欧保持纽带” 的状态,让习惯非黑即白思维的西方倍感困惑。
事实上,中国的立场从未模糊。从《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到 “不向任何一方提供军事援助” 的反复声明,中立与劝和始终是主线。但大国博弈从不是简单的站队游戏,当世界格局驶入变局深水区,中国的每一步选择,都藏着对地缘安全、能源命脉、战略平衡的深层计算。
在静夜史看来,所谓 “宁与美俄掐架,不让俄国倒下” 的猜测,不过是冷战思维的误读。中国的立场,本质上是一场关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平衡术 —— 既非依附谁,也非针对谁,而是在复杂棋局中守护自身核心利益。
一、地缘棋盘上的生死线:俄罗斯倒下的连锁反应
中俄山水相连的区位特点,注定了中国在恪守中立的同时,不可能允许俄罗斯倒在眼前。
当西方媒体热衷于炒作 “中国不能接受俄罗斯战败” 的论调时,他们或许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中俄之间绵延4195公里的边境线,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分界线,更是中国北疆安全的生命线。这条边境线穿越西伯利亚的林海雪原与黑龙江的蜿蜒河谷,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从19世纪的《瑷珲条约》到 21 世纪的《中俄国界线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中俄用了一个半世纪才暂时确定了边界,在静夜史看来,而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对地缘安全的深刻认知。
在2024年的中俄联合军演中,双方不仅在东海海域演练反潜作战,更将演习范围延伸至西伯利亚腹地,重点强化边境巡逻与反恐协同。在静夜史看来,这种深度协作绝非偶然 ——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能源供应与边境安全。一旦俄罗斯因战败陷入动荡,亲西方势力可能在西伯利亚建立亲美政权,美军的反导系统或将部署到贝加尔湖畔,这种战略挤压将使中国北方门户洞开。
可以说历史的教训从未远去。1991年苏联解体后,北约东扩至波罗的海三国,迫使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如今,若俄罗斯重蹈覆辙,中国将不得不独自面对从日本海到中亚的弧形包围圈。正如王毅外长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强调的:“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基于历史教训的清醒选择”。这种战略协作不仅是政治表态,更是对地缘现实的务实回应。
二、能源命脉的生死结:西伯利亚力量背后的博弈
虽然美俄对中国同样不可或缺,但手握能源的俄罗斯无疑比美国更让中国青睐。
在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能源震荡中,中俄能源合作成为稳定世界能源市场的 “压舱石”。2024年,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量突破1.08亿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9.6%;通过 “西伯利亚力量” 管道输送的天然气达310亿立方米,相当于北京全年用气量的3倍。静夜史认为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布局。
从地图上看,“西伯利亚力量” 管道从伊尔库茨克州的科维克塔气田出发,穿越冻土带与沼泽地,最终抵达黑龙江畔的黑河口岸。这条全长3000公里的能源动脉,不仅为中国东部沿海提供清洁能源,更改变了中国能源进口的地理格局 —— 过去依赖马六甲海峡的 “海上生命线”,如今多了一条陆路保险通道。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俄正在推进的 “西伯利亚力量2号” 管道,计划向中国年输气500亿立方米,形成横跨欧亚大陆的能源走廊。
在静夜史看来,能源合作的深度远超贸易本身。在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中,中国企业不仅参与投资,更实现了模块化建造技术的突破,国产化率从15%提升至45%,带动超50亿美元设备出口。这种 “技术换资源” 的模式,使中俄能源合作从单纯的贸易行为升级为产业链整合。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许勤华教授所言:“中俄能源合作已从单一贸易向全产业链、多维度安全协同升级”。
三、战略平衡的生死局:美国印太战略的阳谋
中国可以不支持甚至反对俄罗斯,但西方国家会对华友好吗?关于这一点,相信西方国家早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当西方指责中国 “支持俄罗斯” 时,却刻意回避自己布局亚太的关键事实: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正在改写地缘政治的游戏规则。2025年,美军在菲律宾新增 4 个军事基地,在澳大利亚部署 “堤丰” 中程导弹系统,并与日本、澳大利亚举行史上最大规模联合军演。这种战略重心东移,直接剑指中国在南海和台海的核心利益。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占其对外援助的近三分之一。这种资源消耗暂时减缓了美国在亚太的军事扩张速度,但随着2025年《国防授权法案》将国防预算提升至8950亿美元,美军在印太地区的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正在加速 —— 海军陆战队濒海作战团、陆军多域特遣部队、太空军司令部等一系列新编制的出现,标志着美国试图构建 “联合全域作战” 体系以压制中国。
于是在这种战略博弈中,中俄战略协作的价值愈发凸显。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的持续牵制,使美国无法全力实施 “印太战略”;而中国在南海的常态化巡航与台海的军事演训,则迫使美国在欧亚两线疲于奔命。正如王毅外长所言:“如果中国真的支持俄罗斯,战争早就结束了”。这种微妙的平衡,恰恰是中国在大国博弈中保持战略主动的关键。
四、经济互补的生死棋:2448亿美元背后的逻辑
在静夜史看来,中俄经济贸易规模虽小,但意义和价值巨大。
当西方媒体炒作 “中俄经济脱钩” 时,2024 年中俄贸易额逆势增长 7.5%、突破 2448 亿美元的事实,无疑是最有力的反驳。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能源领域,更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 中国对俄出口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占比分别达 40% 和 22%,而俄罗斯对华农产品出口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中国小麦进口的主要来源国。
这种经济互补性在金融领域同样显著。2024 年,中俄贸易中超过 95% 的交易采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两国央行签署的 1500 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使双方在国际金融动荡中获得了宝贵的流动性支持。更具突破性的是,中俄正在推动建立欧亚能源互联网,探索氢能、储能等新能源合作,这种技术协同将使双方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先机。
可以说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背景下,中俄合作的意义远超双边范畴。当七国集团试图通过技术封锁遏制中国时,中俄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合作正在打破这种围堵 ——CR929 宽体客机项目预计 2028 年首飞,中俄联合研发的小型核反应堆将为西伯利亚地区提供清洁能源,这种战略互补性使双方在全球供应链中形成 “抗压共同体”。
五、中立外交的生死劫: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破局
一直以来,面对西方的指责,中国始终坚持 “中立但不冷漠” 的立场。2023年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系统提出尊重主权、停火止战、对话谈判等12点主张,这种基于国际法的理性声音,在发展中国家获得广泛认同。2025年,中国在金砖国家峰会上提出 “全球安全与发展倡议”,进一步将中立立场升华为多边主义实践。
而且,中国在保持与俄罗斯战略协作的同时,与欧盟的贸易额在 2024 年增长 12%,中欧班列运输量同比增长 15%,这种 “左右逢源” 的外交策略,使中国在美欧俄之间保持了战略回旋空间。
事实证明,大国不可能依附任何国家,中立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我们也要明白,中立只是被动的保护色,而不是主动的冲锋枪。而大国博弈,恰恰就需要主动作为。就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在时机成熟时果断放弃中立政策,深度参与战争,并最终成为世界霸主。我们同样也是,中立立场在左右逢源的同时,更会让我们被左右反感,如果始终不能明确表态,我们必将被边缘化。
所以,我们不能继续鸵鸟下去,是支持俄罗斯还是联手美欧,我们都应该做好明确立场的准备。而且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无法做到运筹帷幄时,两害取其轻无疑是重要的,毕竟我们深知,联合俄罗斯也许在地缘上有利,但我们的出口却需要美欧的深度互补,如果仅仅为了所谓的地缘安全,就忽略社会经济发展,同样是因小失大。因此,我们即便当前保持中立,也要做好明牌准备。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