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沙坪坝滨江步道再遭水淹,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发布日期:2025-10-10 18:56    点击次数:85

沙坪坝滴水岩步道再被淹,修这么低到底图个啥?

这事儿真是年年上演,跟闹钟一样准。沙坪坝滴水岩到石门大桥这段滨江步道,今年又泡水里了,这都第二次了。江水一涨,步道直接“潜水”,栏杆变浮标,路面成河床,看着都心疼。你说这设计,是不是有点离谱?明明嘉陵江边的地势啥样,谁不知道?沙坪坝这一带,挨着江的区域,哪年不涨水?偏偏把步道修得跟江面肩并肩,水一来,它先“享受”上。这不是明摆着让步道去“洗澡”吗?

修步道是为了方便市民散步、锻炼,提升城市形象,初衷是好的。可问题是,这步道修的位置,实在让人看不懂。你要是修高一点,哪怕高出个一两米,也不至于年年被淹得亲妈都不认识。现在倒好,一年两回清淤、检修,栏杆冲歪了扶正,地砖泡松了重铺,人工材料全砸进去,这笔账谁来算?更别提地基长期泡水,钢筋混凝土也扛不住这泡法,时间一长,结构出问题,安全隐患可就不是小事了。

有人说了,是不是为了赶工期?图个快?也有人猜,是不是为了省点钱?修低了土方量少,施工简单,成本低。可这省下的那点钱,跟后续年年维修的费用比,算得过来吗?这步道修得再漂亮,用不了几年就得大修,甚至重建,这不就是典型的“省小钱,花大钱”?城市基建,不能只看眼前效率,更得考虑长期耐用。你建一个东西,总得让人用个十年八年吧?结果现在,可能连两年完整使用期都没有,雨季一来就歇菜。

老百姓散步走着走着,一脚踩进积水里,回头一看,整条路都被淹了。这种体验,谁受得了?本来是便民工程,结果成了“添堵工程”。市民的期待一次次被江水冲走,信任感也在一次次泡汤中被消耗。你说,这责任到底在谁?设计单位有没有做过水文评估?施工方是不是按图施工?验收的时候,没人发现这步道离江面太近?这些环节,只要有一个把关严点,也不至于年年上演“步道变泳道”的戏码。

城市不是试验田,老百姓的出行安全和便利,不能拿来当试错成本。修路修桥,讲究的是科学规划、长远眼光。你不能今天修好,明天就被淹,后天又重修,搞得像打补丁一样。这不仅是资源浪费,更是对公共信任的透支。一条步道,照见的是城市管理的成色。是真为民办事,还是搞形象工程,老百姓心里门儿清。

现在这步道,与其说是便民设施,不如说是个“水位计”。江水一涨,它就消失,江水一退,它才露脸。你说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提醒大家“注意涨水”?还是给清淤工人增加KPI?如果当初设计时多走几步,实地看看历年水位线,多听听本地居民的意见,或许就能避开这个坑。可惜,现在说这些都晚了,只能年复一年地修修补补,看着江水来来回回地“打卡”。

这口锅,总得有人背。不能让市民默默承受不便,让财政年年掏钱填坑,而责任人却悄无声息。城市的发展,不光看高楼修得多高,也看一条步道能不能安稳地躺在地上,经得起风雨。

修路不是搭积木,位置错了,再漂亮也是白搭。

资料来源:华龙网、上游新闻



上一篇:抖音负面视频删不掉?普通人逆袭攻略:官方申诉入口+话术全公开
下一篇:为什么女生爱发骑行视频 被喷伤风败俗却坚决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