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长称:此前对华技术管制不足,致使中国自ASML购入大批制造设备,现正扩大成熟芯片产量,以成熟芯片占据市场
霍华德·卢特尼克对着镜头承认了技术封锁的漏洞
这位美国商务部长没说太多细节 但意思很明白 中国企业没被完全卡住脖子
他们从荷兰人那儿弄到了不少半导体制造设备
ASML这家公司名字最近几年总出现在新闻里
现在回头看 那些出口管制清单确实漏了些东西
或者说根本堵不住
成熟芯片的产能正在中国快速爬升
全球市场格局跟着变动
卢特尼克这番话挺耐人寻味
不像单纯的技术评估 更像某种政策层面的修正
美国自己搞出来的限制 最后反而成了别人的发展窗口
半导体这行业从来就不是能完全切割的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才是常态
现在这个常态正在被重新书写
用产能 用设备 用不再那么容易封锁的技术
卢特尼克最近说了句大实话。他说美国当初只卡了EUV的脖子,却放跑了DUV和耗材。这话等于承认了制裁策略的失算。
海关数据摆在那儿。21年到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额年年破纪录。ASML那几年卖了八百多台光刻机,本土企业吃下一半。
华盛顿那帮人原先的算盘很直接。掐住EUV这种能做7纳米5纳米芯片的尖端设备,就算关上了先进制程的大门。他们没料到DUV成了个漏勺。
28纳米照产不误。14纳米也没问题。甚至用多重曝光技术还能折腾出7纳米版本。华为Mate 60一出来,事情就藏不住了。那漏勺根本不是网眼,根本是敞着的大门。
有人质疑中国在囤机续命。现实比这复杂得多。八百台光刻机不是收进仓库,是全部拉进了产线。应用材料的化学剂成吨地灌,东京电子的刻蚀机日夜不停地转。
产线一边跑量产,另一边在拆解。工程师白天调参数,晚上回去画图纸。第二天就把问题甩给国产供应链:上海微电子、中微、北方华创,谁先仿出来,订单就是谁的。
这种以购促研的模式居然跑通了。28纳米全国产线已经能稳定出货。65纳米光刻机的套刻精度做到8纳米,听起来不厉害,但够用了。
基站芯片能自给了。车机芯片也不愁。家电芯片彻底摆脱了外国户口。这些成熟制程才是当下最缺的货。
全球芯片需求中成熟制程占三分之一。产业排期表写明了,到2032年这个比例会冲到37%。中国企业不光在补短板,他们是在为将来的市场主导权铺路。
美国发现技术封锁不太灵了。
他们换了个办法。
三月份卢特尼克公开讲话,说卖芯片给中国的企业和国家是在出卖灵魂。这话挺重。已经不谈商业了,开始讲道德。
他把生意说成背叛。少量交易不行,金额大更不行。他说这些行为破坏美国的生活方式。
意识形态包装得很明显。
特朗普那边还打算把出口管制写进贸易协定。这招更狠。等于是用协议绑架别国,逼大家都跟着跑。
荷兰就挺难办的。
ASML夹在中间。现任CEO富凯说过,不卖EUV给中国,他们技术会落后十年以上。但前任Peter Wennink看得更清楚。他说封锁没用,中国迟早自己能搞出来,结果就是非中企被踢出这个巨大市场。
数据放那儿。中国占ASML三季度销售快一半,接近二十八亿欧元。机台装机量快到一千四。这市场谁舍得丢?
美国自己也疼。
波士顿咨询说出口管制三年,美国芯片厂少赚了四百亿。这数目相当于全年研发投入的两成。创新是要钱养的。
商务部自己估,要是真跟中国完全切断,销售额可能掉八百到一千亿,十二万五千个岗位受影响。伤敌多少不好说,自损倒是挺实在。
ASML的CEO在荷兰电视上讲白了。他说我们丢了最快增长的市场,也没挡住人家技术往上走。
这话听着有点无奈。
现在好了,美国拿互相依赖当刀子捅,中国就只能把每个窟窿都补上。EDA有华大九天,晶圆有中芯华虹,设备材料软件全得自己来。
等这些都补齐了,局面就不一样了。成熟芯片中国说了算,先进芯片西方自己卷自己。全球产业链得重新画地图。
这不止是技术问题。
美国商务部长的质疑没停过,可芯片行业的数字不讲情面。
那边话音未落,这边的数据已经摊在桌面上。
九零年那会儿,美国造了全球接近四成的芯片。
如今呢,十一 percent。
我们这儿从百分之七走到二十四。
时间这东西,不说话,但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差距当然有,尤其在顶尖制程上。
但成熟制程这一块,早就不是当年光景。
有人总盯着短板看。
其实系统级的创新往往比单点突破更有后劲。
我们没完全照着别人的路线跑。
这或许反而是个机会。
全球半导体正在裂成好几块。
美国想靠封锁守住技术壁垒。
中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构产业链。
历史早就提醒过我们。
封锁从来不是句号,它顶多算个闹钟,吵醒装睡的人。
短期看,谁都难受,成本涨了,不确定性多了。
放长远,多极竞争反而可能逼出更多可能性。
创新这东西,往往是被逼出来的。
走自己的路,就算慢点,也是路。
美国商务部长那番话,听上去像是对技术封锁失效的一次坦白。
限制设备出口,原本是为了看住技术优势。
可市场不认这个逻辑,技术更不会停下来等人。
现在真正的问题浮出来了。
全球最大的市场一旦把供应链全部转向自研,剩下那些产能,谁接盘。
西方芯片厂库存堆在那,不打折卖给谁。
价格战只要一开始,高利润就没了。
高利润养着高研发,高研发推着摩尔定律往前跑。
这个循环如果断了,谁还能给摩尔定律续命。
这些问题不会马上有答案。
它们会慢慢显现在未来几年的产业变动里。
有一点倒是已经清楚了。
光靠技术封锁占住优势,这种日子正在结束。
以后的竞争,是看谁更会创新、更能产业化、更把市场服务当回事。
适应得快、持续在变的人,才会站在新格局的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