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远征军全是王牌,还拥有最先进的武器,损失为何会如此巨大
1942年伊始,我国组建了远征军奔赴缅甸战场。种种因素导致远征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野人山之战,简直成了中国军人难以逾越的地狱之境……
一、中国为何派远征军赴缅甸?
在太平洋战事取得初步胜利后,日军决意彻底切断盟军对中国持续抗战所依赖的最后一道补给动脉——滇缅公路,以期迫使蒋介石两面受敌,进而迫使其放弃抵抗。
1941年12月26日,中英两国于重庆正式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此举标志着军事同盟关系的确立。蒋介石随即下令组建赴缅远征军,该部队由第五军、第六军以及第六十六军组成,共计十万人,整装待发,预备奔赴缅甸执行作战任务。
1942年2月16日,日军发起对仰光的攻势缅甸局势告急,我国远征军随即奉命开赴战场。尽管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将军尚未抵达前线,但实际指挥重任则落在了副总司令兼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将军的肩上。
远征军皆为国民党军队中的精锐之师,而杜聿明的第五军尤为其中的佼佼者。作为中国首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在昆仑关战役中大显神威,一举全歼日军一个旅团,令敌人闻风丧胆。
中国历史上的远征军装备堪称空前,他们所配备的坦克、装甲车、大炮等,均为苏联和美国提供给我国的最新式武器。此前未曾启用而今次在缅甸战场上,这些装备均得以全面投入使用。
二、远征军入缅后进展如何?
答案极不顺利,原因有三。
一,因准备不足,我军的机械化部队在缅甸的热带雨林中行动作战显得极为不适宜。加之语言障碍,情报传递全然失效,部队一踏入缅甸便遭遇重重困境。
二,缅甸民众原本便对英国人怀有深仇大恨,加之日本间谍的恶意煽动,缅甸人将中国远征军视为英国的附庸,因而充满敌意。他们四处滋事,纵火、下毒,破坏铁路,袭击军车,使得远征军遭受了极大的干扰和困扰。
三,中英协作存在显著不足,英军专注于调度本部军队,无论是前移还是撤退,均未向远征军提供必需的情报或便利条件,致使远征军在缺乏充分了解敌方的情况下展开作战。
1942年3月8日,远征军第五军之第200师,在师长戴安澜的英明领导下,抵达了同古城。面对中国军队的到来,英军不战而退,仅留下200师孤军坚守城池。
不久,仰光沦陷日军势如破竹直指同古城。3月19日,一场激战在古城之外爆发,双方展开殊死搏斗,战况胶着,难分胜负。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日军调集了350架战机,将英缅空军一举摧毁,导致远征军彻底丧失了空中支援。面对着数量是自己四倍的日军,他们只能孤军奋战。
至3月30日,第200师承受了惨重的伤亡,无奈之下只得撤离同古战场。
杜聿明
初战受挫杜聿明果断调整战略部署,决意在平满纳对日军实施大规模包围,进而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歼灭战。
日军成功破解了密电,杜聿明对此一无所知。更令人遗憾的是,英军士气荡然无存,除却溃逃与沦为战俘别无其他能耐。
4月19日,第六军的一个师不幸陷入日军的严密包围,全体将士英勇牺牲以身殉国。面对日军从三面逼近的严峻形势,杜聿明将军果断下令,指挥部队实施撤退并寻求突破重围。
历经连番败绩,远征军的士气遭受重创撤退至曼德勒。杜聿明深感若再退一步,便无法面对家乡的父老乡亲,遂下定决心誓要一决胜负。
此刻的杜聿明,一门心思只想挽回颜面,却未能洞察日军的大规模迂回战术。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下,第六军迅速溃不成军,节节败退,直至退守至西双版纳。
4月28日,日军趁势攻占了缅北的战略要地腊戍,此举一举切断了滇缅公路的交通线。
此刻,远征军正驻扎于曼德勒,其处境愈发危急。
目睹此情此景,英军决定于4月30日之夜孤军撤退至印度,将应对危急局势的重任留给了远征军独自承担。
面对日军四面围攻,杜聿明深知败局已定,他所能做的唯有竭尽全力,力求为祖国保留这支军队。
5月1日,杜聿明下达撤退命令,部队最终踏入神秘的野人山腹地。
三、尽管在撤退过程中存在一条更为安全的道路,为何远征军仍旧选择了穿越险恶的野人山?
当时,远征军完全可以效仿英军撤向印度。此路径既便捷直达,又便于携带重型装备。
蒋介石不愿将远征军撤往印度,鉴于这乃其倾注心血之军力,理应置于其直接掌控之下。若部队赴印,难免沦为英美操控的精锐力量,蒋介石不愿承受此等损失,遂下令杜聿明率部返国。
杜聿明原本计划经由缅北的战略要地密支那返回祖国,就在他即将抵达密支那之际,日军却占领了该城,彻底切断了远征军归国的道路。
这正是日军所采取的策略:他们意图在缅北对远征军实施全歼,却并未直接发起攻击。相反,他们封锁了远征军归国的关键要塞,以此消磨远征军的士气待时机成熟,便一举将其消灭。
在面临严峻的困境之际,杜聿明及众多将领均提议采取绕行高黎贡山的策略,以分散撤退回国。同时,孙立人的新38师则肩负起断后的重任。
杜聿明坚决选择归国,其核心意图在于为蒋介石维护嫡系力量,并向其表达忠诚之情,然而,他却未曾充分考量远征军当前的实际情况。
此举引发非蒋介石嫡系将领的普遍反对,其中孙立人的立场尤为坚定。他基于全局的考量主张效仿英军选择向印度方向突围,以期最大限度地保全远征军的实力。
二人关系最终破裂,孙立人率领新38师浴血奋战,且战且退向印度挺进。历经二十余日的艰苦跋涉,他们终于踏入印度领土,为抗日战争保留了一支宝贵的战斗力量。
孙立人
杜聿明决定穿越高黎贡山返回祖国,机械化部队却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无奈之下,他们只得拆除了大炮、坦克和汽车,化重装为轻装艰难前行。
在广袤的热带雨林中道路难觅,而雨季的狂风暴雨更是肆虐队伍已断粮多日。身患重病的杜聿明,躺在担架上为了生存不得不下令宰杀马匹。
正当远征军的勇士们在密林深处奋力跋涉之际,国内传来的电报消息如晴天霹雳,告知日军已将高黎贡山的各个要道严密封锁,回国之路已绝只得遵令转向印度。
早知何必当初。
杜聿明被迫指挥部队,跋涉穿越荒芜的野人山,撤退至印度境内。
踏入野人山遍地蛇蝎横行,野人出没无常种种怪病如影随形,纷纷向他们发起攻击,战士们一个个相继倒地。
特别是女兵她们一旦失足,或是被猛兽吞噬或是坠入无底深渊,或是遭受野蛮人的强暴,其惨状令人不忍目睹。
在这场远征中野人山的道路,仿佛铺满了累累白骨与斑斑尸体,战士们并非因战斗而陨落,却在撤退的征途中将生命留在了这片荒凉之地。
历经两个月的艰苦跋涉,他们终于被盟军的飞机所发现,从而迎来了接踵而至的救援物资。
出征之际远征军兵力高达十万之众,历经磨难存活者寥寥不足五万。至于杜聿明指挥的新五军其人数更是锐减,由起初的四万两千人骤降至仅余两千。
整个远征军在缅北密林中,有超过三万人因饥饿与疾病而丧生,其损失之惨重实在难以估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