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前总统突然炮轰高层,77岁鲁哈尼掀桌子,德黑兰风暴将至?
伊朗前总统突然炮轰高层,77岁鲁哈尼掀桌子,德黑兰风暴将至?
德黑兰的政治空气,向来是密不透风的。可就在这片沉寂中,一位77岁的老人,哈桑·鲁哈尼,像一位看准了时机的棋手,突然投下了一颗足以震动整个棋盘的石子。
这位前总统,通过改革派的传声筒《选择报》,发表了一番长篇大论。那话语里透出的寒气,几乎能穿透纸背,直接指向了伊朗国家治理的心脏,甚至连执掌权柄近四十年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都能感受到那股若有似无的锋芒。
鲁哈尼的话说得很重:“如果我们不改变现在这条道走到黑的路子,整个国家恐怕会陷入瘫痪,搞不好还会重蹈覆辙,再来一次大动荡。”
这可不是寻常政客的牢骚。这是一位在权力核心浸淫多年,从总统宝座上退下来的老人,对整个系统发出的系统性拷问。这分量,沉甸甸的。
从2013年到2021年,鲁哈尼掌舵伊朗八年,他这番话,无异于亲手撕开了伊朗权力结构内部那道正在不断扩大的裂缝。这声惊雷,让德黑兰平静的湖面,瞬间波涛汹涌。
鲁哈尼的观点,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向了伊朗政治体制的要害:“这个国家要想得救,就必须承认,权力是老百姓给的。”
他讲得明明白白,伊朗的未来,得由伊朗人自己说了算,国家的航向,必须由人民的意愿来定。听起来温文尔雅,实际上,这是对伊朗立国之本“法基赫监护”制度的一次正面冲撞。那个制度,赋予了宗教领袖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伊朗,总统是民选的,没错。可所有的大事,从国家预算到对外宣战,都得最高领袖点头才行。议会、司法、军队、媒体,像一张巨大的网,而教权集团就是那个稳坐中央的蜘蛛。
鲁哈尼这番话,骨子里是在呼唤一场“还权于民”的变革。他嘴上没说要废掉最高领袖,可话里话外的逻辑,已经为未来的体制变动,埋下了一颗威力不小的种子。
他也不是心血来潮。伊朗的经济像一头陷进泥潭的老牛,怎么也使不上劲。年轻人的失业率超过三成,货币里亚尔贬值得跟纸片差不多。社会上的怨气,就像干燥的木柴,一点火星就能燎原。
更关键的是,85岁的哈梅内伊身体状况一直是个谜,谁来接班,始终悬而未决。这个权力交接的窗口期,似乎正在悄悄打开。
在怎么跟外面打交道的问题上,鲁哈尼也亮出了自己的老方子:跟西方缓和关系,特别是要跟美国人重新坐下来谈。
他毫不客气地说:“要是跟欧洲、跟邻居、跟东西方搞好关系,甚至跟美国人别那么剑拔弩张,对国家有好处,我们为什么不做?这是我们的责任!”
这番话,让人一下子想起了他在任时费尽心力搞成的“伊朗核协议”。2015年,靠着奥巴马政府的顺水推舟,鲁哈尼签下了那份协议,给伊朗换来了一丝喘息的空间,部分国际制裁得以解除。
可惜好景不长,特朗普一上台就撕毁了协议,把伊朗重新推进了冰窟窿。现在鲁哈尼重提旧事,就是想打破这个死局,给伊朗多争取一点活路。
跟外交上的温和比起来,鲁哈尼对国内问题的看法,就显得激进多了。他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让革命卫队从生意场上彻底滚出去。
他话说得斩钉截铁:“军队的天职是保家卫国,不是下海经商,更不是插手政治和经济。”
这话,等于直接指着伊朗最强大的利益集团——革命卫队的鼻子在骂。革命卫队可不单单是军队,它是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它的“圣城旅”在海外搞事情,它的“戈尔博集团”在国内包揽了大量基建工程。从石油、电信到建筑、金融,几乎没有他们不插手的行业。这个组织,更像是一个“国中之国”,其下属的建筑巨头“哈塔姆-安比亚建设总部”,几乎垄断了伊朗大型政府项目,水坝、高速公路、油气管道,无处不在。
鲁哈尼心里跟明镜似的,不动这个庞然大物,任何改革都是空谈。可他也清楚,自己现在人走茶凉,手里没权,只能站在道德高地上喊几嗓子,施加点舆论压力。
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前总统内贾德,当年想动腐败的奶酪,结果被搞得灰头土脸。2009年,改革派领袖穆萨维在大选后掀起“绿色革命”,抗议选举舞弊,结果呢?被软禁至今,快被人遗忘了。
鲁哈尼现在这番操作,更像是在为改革派的未来,进行一次舆论上的火力侦察。
哈梅内伊已经85岁高龄,关于接班人的明争暗斗,早已在水面下汹涌。台面上的热门人选,清一色都是保守派的头面人物,比如哈梅内伊的儿子穆杰塔巴,还有司法总监。
改革派,早就被踢出了继承人名单。这让伊朗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迷雾。任何不符合保守派标准的候选人,都会被一个叫做“宪法监护委员会”的机构无情地刷掉,这个由12名成员组成的委员会,牢牢掌控着谁有资格参选的生杀大权。
可社会矛盾不会因为权力交接就自动消失。2023年的经济危机,2024年多地因为缺水缺粮爆发的抗议,都在提醒当权者,这个国家正坐在一座快要喷发的火山上。2022年因库尔德族女子玛莎·阿米尼之死引发的全国性抗议浪潮,更是让世界看到了伊朗社会内部积压的巨大能量。
如果下一任最高领袖,还是抱着老一套不放,这个国家恐怕真会面临系统性的崩溃。
鲁哈尼的这番话,不只是他个人的政治宣言,更是伊朗深层次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外部的铁壁合围和内部的僵化体制双重挤压下,伊朗现有的这套玩法,快要玩不下去了。
未来的伊朗,会走向哪里?没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鲁哈尼这块石头,已经投进了德黑兰那潭深水里。现在,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那圈涟漪,是会慢慢消散,还是会最终掀起滔天巨浪。
我的看法是,鲁哈尼的呐喊,更像是一曲挽歌,而非冲锋号。他点出了问题的症结,却没有开出能治病的药方,因为真正的权力不在他手里。伊朗的未来,不取决于某位前总统的良心发现,而取决于街头巷尾每一个普通人的忍耐极限,以及那个掌控着枪杆子和钱袋子的庞大集团,最终选择与人民和解,还是对抗到底。这盘棋,远未到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