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P-8A侦察机抵近,中方火速出兵:歼-16D电子战机瘫痪其雷达
最近东海空域可不太平。据央视军事和国防部官网披露,日本航空自卫队的P-8A反潜巡逻机近期多次抵近我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试图通过雷达和电子设备搜集敏感情报。不过这次他们踢到了铁板——中国空军火速派出歼-16D电子战机,用“电子手术刀”精准瘫痪了P-8A的雷达系统,让这架价值3亿美元的侦察机瞬间变成“瞎子”。
一、P-8A的“贼心”与歼-16D的“铁拳”
日本P-8A侦察机是出了名的“海上情报贩子”,它搭载的AN/APY-10雷达能扫描360度空域,还能通过声呐浮标探测水下潜艇。但这次它碰上了“专业对口”的对手——歼-16D电子战机。这架被美军称为“雷达杀手”的四代半战机,翼尖挂载着4个电子吊舱,就像4根“信号狼牙棒”,能覆盖从超低频到超高频的全频段干扰。
关键动作:
第一步:电磁压制 :歼-16D的电子吊舱发射高强度干扰波,直接让P-8A的雷达屏幕变成“雪花屏”,连基本的目标锁定都做不到。
第二步:链路切断 :通过定向干扰切断P-8A与地面指挥中心的通信,侦察机瞬间变成“信息孤岛”。
第三步:战术威慑 :在完成电子压制后,歼-16D以30米的极限距离贴近P-8A飞行,用肉眼可见的导弹挂架传递明确警告。
二、为什么是歼-16D?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派更先进的歼-20隐身战机?答案就藏在现代空战的“潜规则”里:
1.成本与效率的最优解
歼-20的隐身涂层维护成本极高,每次飞行后需要数十小时保养,而歼-16D的电子战系统维护成本仅为前者的1/3。更重要的是,歼-16D的双座设计让飞行员专注驾驶,后座操控员专门负责电子战,这种“分工协作”在对抗侦察机时效率翻倍。
2.电子战的绝对优势
美国海军评估报告承认,歼-16D的电子战性能超过美军EA-18G“咆哮者”,它不仅能干扰雷达,甚至能对卫星信号和手机通信进行“全域封锁”。在2024年的一次演练中,歼-16D曾成功压制055驱逐舰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连功率巨大的舰载雷达都扛不住,区区侦察机自然不在话下。
3.战略威慑的“阳谋”
歼-16D的频繁出动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在东海的电磁控制权牢不可破。据日本防卫省2025年《国防白皮书》披露,中国已部署超过400架歼-16系列战机,这种“数量碾压”让任何挑衅都要三思而后行。
三、从“伴飞警告”到“电子瘫痪”,中国反制手段的进化史
10年前,面对外机抵近,中国飞行员更多是通过无线电警告和伴飞驱离。但如今,我们的应对手段已经升级为“软硬结合”的组合拳:
2016年 :歼-11B用“桶滚机动”从外机上方掠过,展示机动能力。
2023年 :歼-16抛洒红外干扰弹,在P-8A前方形成“人工流星雨”,逼退澳方侦察机。
2025年 :歼-16D直接瘫痪雷达,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种进化背后,是中国军工体系的全面突破。以歼-16D为例,其搭载的AESE雷达能同时跟踪20个目标,配合霹雳-15远程导弹,形成“发现即摧毁”的完整杀伤链。
四、网友热议:这才是现代版的“纸上谈兵”
事件曝光后,网友们的评论一针见血:
@军迷老炮 :以前是“你瞅啥”,现在是“瞅你咋地,再瞅打瞎你”。
@电磁战神 :电子战就像“武林高手点穴”,点中要害比砍一刀更疼。
@战略忽悠局编外人员 :建议日本侦察机以后带个盲杖,免得在东海“迷路”。
五、权威发声:中国国防部的硬核回应
针对日方炒作,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明确表示:“日方舰机对中方抵近侦察滋扰,是造成中日海空安全风险的根源。”这已经不是日本第一次倒打一耙了——今年6月,日本曾炒作中国歼-15“异常接近”其巡逻机,但实际上是日方舰机强闯我航母训练区。
中方态度总结:
主权底线 :东海防空识别区不是“公共游乐场”,任何抵近侦察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专业克制 :中方行动全程符合国际规则,用技术优势替代武力冲突,展现大国担当。
战略自信 :从歼-16到歼-16D,中国空军的装备迭代速度让任何对手都不敢轻举妄动。
结语:这不是终点,而是新时代的开始
此次事件再次证明,现代战争早已从“钢铁洪流”转向“电磁暗战”。歼-16D的亮相,标志着中国空军正式跻身全球电子战第一梯队。正如军事专家曹卫东所言:“当敌人的雷达变成瞎子、通信变成哑巴,他们的飞机就只是一堆废铁。”
未来,随着歼-20与歼-16D的“隐身+电子战”组合常态化部署,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空中优势将进一步巩固。那些试图在东海“玩火”的势力,或许该好好看看中国空军的“电子战成绩单”了。
信息来源:
国防部官网(2025年7月13日新闻发布会)
央视军事《砺剑》栏目(2025年6月30日报道)
军武次位面《中国“新三剑客”亮相》(2025年7月16日分析)
免责声明:
本文由AI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事实存疑,请联系后即刻修正。